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今年以來,低空經濟撲面而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引發全國多地爭相佈局。從出臺政策文件,到招引優質項目落地,再到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各地對低空經濟的支持正持續走深走實。

證券時報記者留意到,如今,產業基金已經成爲當下各地競逐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力重點。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近10個省市發起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就在日前,北京也提出將設立低空產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專業機構投資低空產業項目。

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分析人士認爲,產業基金能發揮巨大的槓桿作用,從而撬動更多資金、資源和力量參與建設地方低空經濟產業,但城市自身需具備深厚的科技產業和製造業基礎,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才能使產業基金真正發揮作用。

各地紛紛設立

低空經濟產業基金

在新一輪低空經濟城市爭奪戰中,產業基金成爲新的發力點。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安徽、江西、重慶、廣州、貴陽、武漢、蘇州等近10個省市發起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規模從10億元至200億元不等。其中,貴陽、武漢和蘇州三地是以基金集羣的形式來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

例如,武漢提出市、區共同形成總規模不低於100億元的低空經濟發展基金羣,而蘇州則在今年新簽約了16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總規模超過200億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低空經濟產業基金。而產業基礎雄厚的北京,日前也在《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將設立低空產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專業機構投資低空產業項目。

對於早已開展該產業落地應用探索的深圳,雖然目前未有單獨的產業基金,但早在去年底深圳七部門聯合發佈了支持低空經濟的20條措施,其中就提及了設立面向低空經濟產業集羣的專項資金。此外,作爲國家通航示範省,山西省也提出,將成立總規模約50億元的山西省通用航空業發展基金,搶抓低空經濟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

從起初的政策指導,到如今真金白銀的資金支持,各地搶抓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機遇、爭奪優質項目的決心可見一斑。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國文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爲,這體現了當前全國各地對這一新質生產力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低空經濟產業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產業帶動能力強,市場空間也顯而易見。要扶持產業快速發展起來,政策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還是需要資金支持才能孵化出創新技術,並加速技術落地。”

在王國文看來,產業基金已經是當下各地政府駕輕就熟的招商工具,也從中感受到明顯的招引效果,因此不難理解,如今地方政府用產業基金的方式來推動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展。

社會資本早已入局

地方金融組合拳齊助陣

儘管目前各地設立的低空經濟產業基金還未透露對外投資的情況,但產業基金的帶動效果早已被驗證。“產業基金可以撬動各類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當地低空經濟產業的建設,而初創企業獲得投資之後又可以進一步推動其獲得商業銀行的授信。”王國文認爲,以產業基金的方式來推動地方低空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帶動更多金融“組合拳”發揮更大效應。

產業基金已箭在弦上,社會資本的熱情如何?記者梳理發現,低空經濟在被國家納入新質生產力之前,就已備受資本關注。以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低空經濟的細分賽道之一)爲例,據烯牛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共發生10個融資事件,融資輪次多處於A輪,標的公司的估值均達億元級別。

比如,今年4月,專注於商用高等級eVTOL研製的初創企業沃蘭特航空宣佈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這是自公司2021年6月成立以來獲得的第五輪融資,在此之前的一個月,該公司就已完成了1億元的A輪融資,背後投資機構包括一線頭部VC基金、產業資本和地區國資投資平臺。

資本有關注,產業基金就有發力點。業內人士認爲,由於低空經濟相關產業科技含量較高,因此成爲天使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關注的重點。在低空飛行領域提供“機、網、雲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的雲勝智能,自2017年成立以來,就獲得了六輪融資。在其A輪階段就介入投資的洪泰基金有關投資人對記者表示,低空經濟存在較大的市場剛需,如今政策紅利釋放,各省市紛紛加入,因此呈現較大投資空間。

中國無人機產業創新聯盟、騰訊研究院等4月27日發佈的《2024年中國eVTOL產業發展報告》也提到,eVTOL大量採用了新技術,但由於缺乏驗證和現成經驗可以借鑑,且研發週期長、工作量大、資金需求大,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如何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是重要問題。

記者瞭解到,伴隨着低空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地除設立產業基金以外,還針對低空經濟的特點,綜合運用信貸、債券、融資擔保等多種工具,加強金融供需方的精準匹配,推出面向企業發展全週期的資金支持服務。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爲,低空經濟相關產業主體設備購置資金需求量較大,與融資租賃服務有較好的契合度。

各地競逐關鍵在於

產業配套和應用場景

紛紛設立產業基金的背後,是各地政府過去一年來對低空經濟行業的密集調研和走訪。“過去一年來,有不少地方政府來我們工廠參觀過,感受低空經濟產業的生產製造到落地應用環節。”據云聖智能創始人兼CEO陳方平介紹,如今許多地區城市治理的網格員開始由原來地上的人變成天上的無人機,他們也會被邀請去爲地區網格管理提供解決方案。

接待地方政府來訪,成了這一年來不少低空經濟領域科技創新企業的“家常便飯”。小鵬匯天創始人、總裁趙德力在近期表示:“特別是兩會之後,幾乎每隔一兩天就會接待一波政府人士來考察,有了解產業發展進度的,也有招商引資訴求的。”

早在2010年,我國便提出低空經濟概念,以大疆無人機爲代表的民營無人機和相關應用迅速發展。2021年,低空經濟正式納入國家發展規劃。近半年,中央更是三次部署低空經濟,將其定位爲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憑藉這些年的探索和發展,多個省市在該領域早已有了較深的產業積累。比如,湖南全國率先進行全域低空空域管理,2023年全省通航產業實現年營收超500億元;深圳形成了全球領先的無人機產業集羣;廣州則擁有低空經濟領域全球領先的主機廠、資深的運營商等等。在政策紅利期,有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向着發展低空經濟“出招”,據記者不完全梳理,截至目前,已有近30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發展低空經濟。

政策頻出的同時,各類資金也齊頭跟進,地方競逐低空經濟產業還缺什麼?王國文認爲,低空飛行真正能飛起來,最重要的是建立空域使用和管制的規則,“包括起降點的設置、航空器標準的認證、人員的認證、三維立體的數字化地圖等等,各地都還有大量的配套工作要做,這些都是保障低空飛行有序、安全運作的根本。”

此外,王國文認爲,雖然各地都在競逐低空經濟產業,但並非每個地方都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配套。在他看來,城市發展低空經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深厚的科技產業基礎;二是厚實的製造業產業基礎;三是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政策配套。“在這些基礎之上,產業基金才能發揮效用加速低空經濟產業規模和質量的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