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向杲

见习记者 杨笑寒

截至5月21日,我国7家健康险公司中,已有5家披露了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这5家险企一季度总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44.42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净利润15.29亿元,同比增长11.7%。

对比来看,今年一季度健康险公司的净利润增速高于人身险公司。据记者统计,已披露相关数据的76家人身险公司今年一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99.45亿元,同比增长约7%。

多位业界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消费者对中高端健康险的需求将持续提升,推动健康险公司保费增长和利润提升。未来,健康险公司仍需科学确定产品定价,丰富保险责任,回归产品保障功能。

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

最高达48.9%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除2家健康险公司尚未披露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余5家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太保健康、复星联合健康、瑞华健康)均已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具体来看,保险业务收入方面,今年一季度,5家健康险公司总计实现344.42亿元,同比增长10.4%。人保健康以245.3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居首,同比增加8.2%。平安健康、太保健康分别以58.95亿元、20.86亿元居于第二位、第三位,分别同比增加7.2%、27.4%。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最高的为复星联合健康,其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达48.9%。

净利润方面,今年一季度,5家健康险公司中共有3家盈利,总盈利为17.32亿元,2家亏损,亏损额约为2.03亿元。其中,人保健康盈利额最高,为10.36亿元,同比增加1.33%;平安健康以6.63亿元净利润居于第二位,同比增加75.7%。

从对业绩贡献的增长点来看,短期险及长期险期交成为拉动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人保一季报中“人保健康”部分显示,短期险及长期险期交首年保费收入增长成为其保费收入的首要增长点,其中短期险保费同比增加15.5%,长期险期交首年保费收入同比增加48.1%。

健康险市场需求

有望持续增加

除盈利能力之外,偿付能力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末,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太保健康、复星联合健康、瑞华健康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3.04%、318.74%、256.00%、146.59%、120.12%。

对此,人保健康在报告中表示,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过渡期政策效用衰减及业务规模增加所致;太保健康报告也显示,过渡期方案结束,导致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最低资本增加;瑞华健康报告也提到,其最低资本上升,主要原因是过渡期政策,疾病趋势风险趋势因子第三年适用1.5%,导致疾病风险上升进而保险风险上升。

过渡期政策是指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过程中,对于受新旧规则切换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或跌破具有监管行动意义的临界点的保险公司,原银保监会根据其实际情况规定最长不超过3年的过渡期政策,实现新旧规则平稳过渡。公开数据显示,太保健康、复星联合健康等健康险公司均申请了过渡期。其中,2022年至2024年为偿二代二期实行的过渡期,2024年为偿二代二期工程三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2024年过后,偿二代二期对险企偿付能力带来的影响将逐渐平稳。

从风险综合评级来看,5家健康险公司的风险综合评级均达到标准。今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5家健康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均达到B类以上,包括1家“BBB”评级、3家“BB”评级和1家“B”评级。

展望未来,业内认为健康险需求将不断发展。例如,方正证券分析师许旖珊认为,2024年末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将全部开展DRG(按病组)和DIP(病种分值)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居民对中高端健康险的需求将持续提升。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者对于健康险的需求已经觉醒,购买需求也很旺盛。保险公司经营的关键是做好精准定位,匹配自身的客户群体,实现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降低获客成本,通过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方式来提高客户黏性。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黄德杰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未来,健康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设计环节仍需科学合理定价,不盲目设定虚高保额,要丰富保险责任,回归产品保障功能;在产品宣传销售阶段,要严格遵守监管规定,切忌夸大事实;在产品售后服务环节,不得随意停售,要做好产品转换、客户沟通、投诉处理等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