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其中,食品安全教育聚焦于实际的食品健康与安全问题,思政教育则侧重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思想的引导,两者看似属于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潜在的交集和相互促进的可能。

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高校食品安全教育愈发必要。在此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视角探索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而且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

大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食品安全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及其地位日益凸显,但食品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食品安全教育内容偏重食品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食品安全技能的训练,忽视引导学生科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将食品安全知识转化为日常实践,教育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和情景模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前的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缺乏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学生理解和接受难度较大;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较少考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基于立德树人视角审视食品安全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发现上述不足均影响了育人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意识引领作用,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面对上述情况,探索高校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念的融合。理念融合是两种教育形式实现深度融合的基础。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理念上有着高度契合性,即两者有着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这种契合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上,而且体现在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自身行为准则。通过理念的融合,学生能够在思考食品安全问题时,考虑其对社会、环境及个人道德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内容的交叉。内容交叉是两种教育形式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食品安全教育内容可以与思政教育内容相交叉。例如,通过分析食品安全事故的社会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事件背后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将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等内容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使学生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增强法治意识和国际视野。虽然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上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差异,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面临一定挑战。例如,如何在保证各自教育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整合,如何设计出兼顾两者的教学活动,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整合教育模式的积极性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立足立德树人视域,提出高校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其一,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行动纲领和核心导向。为了有效融合食品安全教育和思政教育,高校需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以引导两种教育形式融合,以期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培育大学生食品安全素养、社会公德伦理等,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增强食品安全意识。融合教育应通过指导学生了解食品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明白食品安全既关乎个人健康,也关系到公共健康和社会福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更广泛的社会公正和责任问题。二是理解与内化公民责任。融合教育应将食品安全知识与公民责任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每个人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使其认识到食品安全行为不仅仅是遵守法规,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勇担责任。三是养成批判性思维。融合教育应激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识别食品安全问题,判断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道德行为决策,并探索应行和可行的解决策略。遵循上述教育目标,融合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意识,而且能深化他们对社会责任和公正的理解,培养出既懂科学知识又具备社会公德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

其二,整合教育内容。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内容整合上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交叉学科的方式,增强学生在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层面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需要在食品安全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食品安全课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中应遵守的社会公德和道德责任的讨论。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方式,探讨在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如何坚守诚信和责任,避免生产和销售伪劣食品的行为。此外,教师还可以穿插讲解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认识到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法律后果,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律遵守。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课程中融入食品安全元素。例如,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这些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和个人行动避免此类事件的重现。

其三,采用互补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在课程中采用互补性质的教学法促进食品安全教育和思政育人工作的协同,推动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食品安全背后的道德、行为内涵进行探讨和应用。一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应精心挑选和应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道德元素在现实事件中的体现,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道德决策,并让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考虑的伦理和社会因素。二是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讨论,自由表达见解,与他人交流思想。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如法律、经济、伦理和文化,增强沟通能力,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三是实验式教学法。在实验室里,学生可以通过食品检验来直接观察和评估食品的安全性。这种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操作标准的理解,而且能够教会他们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高校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解决学生在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具体问题,而且在更深层次促进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目标达成。未来,高校应更加重视这一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以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实现食品安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 王岚,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基金项目“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120047/501)】

《中国食品报》(2024年05月22日06版)

(责编:朱美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