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濟南日報

□中國城市中心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濟南高新區秉承“科技

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理念,依託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生命科學、現代服務業等實

體經濟和園區,顯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爲濟南都市圈賦予厚重感和引領性,爲濟南實現城市“東強”、推動城市品質和能級提升、打造國家級中心城市進行產業賦能。

依託科創大走廊

形成新質生產力聚合體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向着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三新”發力。這要求各地更寬、更深參

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2024年,濟南高新區順應建設濟南都市圈的時代大勢,正式開啓“三次創業”新徵程,要用10年左右時間再造一個“新高新”,同時加快建設高科技創新策源地、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高水平開放新門戶、高活力品質生活區“四個高新”。

創新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高新東區是濟南市科創大走廊、智能智造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區域。作爲未來高新區新的核心區域,高新東區應該發揮更大的產業集聚作用,按照“南科創、中融合、北智造”思路進行功能佈局,推進科創城建設。從長遠來看,高新區應當依託科創大走廊,積極培育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爲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爲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爲代表的新業態,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聚合體。

立足濟南都市圈打造沿黃高端產業新高地

新的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對於提高城市運轉效率、強化城市集羣的“圈心”地位,具有重大提升作用。當前,以交通網和互聯網融合爲代表的新基建作爲承載平臺,正在整合城市數據資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持產業轉型和空間組織優化,創建智慧、綠色、互動的城市。而解決好“長距離+高效率”的出行、信息等服務,是都市圈一體化的關鍵所在。

今年3月8日,山東省政府正式發佈《濟南

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濟南都市圈作爲國家級都市圈之一,賦予了濟南在國家層面引領區域發展的重大使命。這既是國家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也是濟南一次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對於濟南高新區而言,這更是加快提升能級、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契機。

目前,濟南高新區已經成爲黃河中下游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總部企業密度最大、高端人才最集聚、高端消費最活躍、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產城融合新高地。下一步應該依託“南科創、中融合、北智造”城市空間格局,着眼於在全流域打造沿黃高端產業新高地。同時濟南高新區還要放寬視域,主動融入國家戰略佈局,精準發力,與濟南都市圈、黃河流域多個城市搭建信息交流平臺。一個“朋友圈”遍佈天下的高新區,纔是有格局、有未來的高新區。

推動公共服務創新

探索城市未來價值空間

沒有公共服務的升級換代,就沒有新質生產力的聚合形成。這其中,優質營商環境的打造至關重要。根據一般經驗,打造一流高科技園區,必須不斷深入推進區域公共資源交易服務,讓服務範圍更加明晰、服務流程更加優化、服務行爲更加規範、服務水平更加高效,努力贏得各方交易主體的一致認可。在調研中瞭解到,濟南高新區充分運用

“互聯網+”技術,應用開標“不見面”、投標“不出門”模式,創新

工作流程,不斷升級和完善電子交易系統,提高招投標電子化

水平;以“數字見證”爲抓手,健全完善數字見證平臺“不見面”的見證服務和智能化管理,落實對評標區域的實時、動態音視頻監控以及監控數據“雙備份”、數據歸檔“雙複覈”機制。

接下來,按照目前公共服務的發展邏輯和未來取向,濟南高新區應當進一步以場所建設標準化、服務事項標準化、交易流程標準化、服務重大項目標準化爲抓手,持續優化平臺服務,提升服務供給能力。尤其要創新工作機制,提升服務效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城市未來價值空間,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山東電工時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生產線工人正在趕製訂單產品。 (本報記者崔健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