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时报

□关育兵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图书大促已成为各大电商平台吸引消费者、刺激销售的关键策略。然而,近期京东商城全资子公司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出的图书大促方案,却激起了出版行业的广泛担忧和强烈反响。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图书市场面临的挑战,也提醒我们:图书大促需谨慎行事,避免陷入短视的陷阱。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今年“6·18”大促开始前,分别由北京8家出版社和上海出版经营管理协会代表上海46家出版单位发出的“联合声明告知函”在互联网上流传,明确表示不参加京东“6·18”促销方案。

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该促销方案提出,“6·18”期间连续8天全品种图书以2-3折的价格进行促销。业内普遍认为,图书的3折已是成本底线,一些印数少的书籍成本更高。这种低价促销意味着出版社需要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售书,这无疑将严重挤压出版社的利润空间。

二是出版社在电商活动中的自主权被严重削弱。原本,出版社可以选择部分图书参与促销活动,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体销售折扣的合理性,并尊重出版社的自主权。然而,在与电商的合作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出版社,现在连这一基本的自主权都难以维护,自然难以接受。

这两份“告知函”的发出,实际上是出版社对长期受到互联网促销“爱恨交织”的爆发。电商的兴起确实为图书销售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图书打折成为常态,进一步压缩了图书市场的盈利空间。而近年来直播售书的兴起更是让出版社面临新的“低价挑战”,“1元书”“盲盒书”等低价竞争层出不穷,已经突破了出版行业的价格底线。

图书大促的本质,原本是通过降价促销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量,从而推动图书市场的繁荣,然而,当促销折扣触及甚至低于成本底线时,这种促销策略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积极意义,转而成为了对图书市场的扰乱。图书并非简单的商品,它们承载着知识、文化和情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极低的折扣不仅会直接损害出版社的利益,更会间接影响到出版社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内容产出的能力。

电商平台和主播在图书大促中追求低价销售,似乎是在为消费者提供实惠,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却是以牺牲图书行业的整体利益为代价的。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出版社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加剧了图书市场的无序竞争。长此以往,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商品是合理的,但面对畸形的图书大促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避免陷入短视的陷阱。图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价格,更在于其承载的知识和文化。将图书作为流量入口、牺牲整个图书行业的利益,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此,电商平台和出版社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和价格体系。电商平台应尊重出版社的定价权,避免单方面制定过低的销售折扣。出版社也应加强自律,避免参与无序的价格竞争,坚持以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竞争力。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图书市场的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图书出版行业的健康生态,让知识、文化和情怀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