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人们最痛恨的,

莫过于

贪官污吏。但贪官一直都存在,

当然

明朝也不例外。

公元

1328

10

21

日,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一户贫穷的人家,降生了一位男婴,老百姓取名字

很随意,因为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就叫他朱重八。

按照元朝划分的等级,朱重八一家属于等级最低的南人,往上三个等级依次是汉人、色目人和蒙古人

老朱家没钱,

没社会地位,

一家老小

能吃饱就好

朱重八五岁就给地主刘德

放牛

如果一切顺利,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平淡无奇

多承包几亩地,娶个漂亮的媳妇,生几个娃娃,让娃娃们再去放牛。

无奈人算不如天算,公元

1343

年,黄河决堤洪水泛滥,之后淮河沿岸出现大旱,庄稼几乎

绝收

。次年春天,家乡又发生了

严重的

蝗灾和瘟疫。更糟糕的是,家人先后去世,连下葬的棺材都没有,还得向地主家借。

朱重八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人生的前半场吃尽了生活的苦,遭遇了想不到的欺辱。童年的这些悲惨经历,让朱重八的心

生怨

恨,他将理想之火悄悄埋于心中,

像一根被压得死死的弹簧,只等合适的时机反弹。

一样艰难度日的还有很多人,横竖都是一死

颖州的韩山童和刘福通效仿陈胜吴广

首先

揭竿而起,组建起了红巾军,发誓要推翻元朝统治。在定远的土豪郭子兴

也积极响应

果断

起兵。

朱重八因发小汤和

关系,也投靠了郭子兴,这时我们应该称呼他为朱元璋了。由于朱元璋打仗身先士卒,为郭子兴立下不少

战功

。郭子兴很器重,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他。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还一跃成为红巾军的头头。再之后,朱元璋摆平了与他争高下的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整合了

各方

势力剑指元大都,几下

赶走了蒙古人,成为主宰中原大地上的

君主

登基后的朱元璋励精图治,一边休养生息,一边命令部下常遇春等深入漠北打击元残余势力。可随着天下稳固,为了保证帝位安稳,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排挤与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这就是

千百年来的

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最严反贪令

朱元璋对功臣能痛下杀手,对贪官污吏更是不会心慈手软。朱元璋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肃贪法令:只要官员贪污60两以上的银子,斩立决。《大明律》规定只能用五种刑罚,鞭刑、杖刑、监禁、流放、处死。朱元璋发现,这些手段不足以威慑贪官,针对贪官又准备了很多酷刑,例如凌迟、枭首、诛族,开水烫、用铁刷“洗刷刷”、抽肠、脸上刺字、割鼻子、阉割、挑膝盖等,最著名的就是“剥皮实草”。

所谓“剥皮实草”

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朱元璋对于贪官的酷刑

都是公开进行的,

允许

广大民众观看。朱元璋对待贪官的酷刑手段,也被他的后代继承。凌迟一刑在明朝之前就有,但很少有超过割

1000

刀的,到明朝,对于贪官的凌迟,基本上都超过

1000

刀,最多超过

3000

刀,真的是千刀万剐。被施以凌迟的贪官

头一天还不会死,一次凌迟要延续好几天。

朱元璋专门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

教材

《大诰》和《醒贪简要录》。《大诰》记录了朱元璋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阐述了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

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醒贪简要录》律法,详细记载了朱元璋制定官吏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明代正一品年俸是

1044

石;正二品

732

石;正三品

420

石;正四品

288

石;正五品

192

石;正六品

120

石;正七品

90

石;正八品

78

石;正九品

66

石。

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反贪效果如何?

据不完全统计

朱元璋执政

31

年时间,肃贪

6

次,杀掉贪官约

10-15

万人,其中有些是被株连冤杀的。为何在种种酷刑面前,贪官们前赴后继?一般来说,一个朝代刚建立时,官员大都清廉,朝廷上下气象比较健康,为何明朝与中国历朝不同?

底层社会的成长经历,使朱元璋终生对官僚阶层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他一方面对官僚体系有着根深蒂固的反感与怀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这个体系,这一矛盾反映在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待遇上时,便尤为明显。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水平比元代还要低,对普通官员以施行“薄俸”为主。

从唐朝开始,官员俸禄中最稳定的一项收入都是职田。所谓“职田”,就是国家分配给在任官员的官田,以田地的产出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收入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所以可以保证官员最起码的生活水准。但是朱元璋却毅然废除了实行数百年的职田制度,明代官员俸禄中只剩下“俸米”。西汉时丞相岁食万石,俸钱月六万,明时正一品官岁俸千石,仅及汉制万石的十分之一左右,这还是高级官员。像正二品海瑞,仅仅因为母亲生日所以买了两斤肉也成了朝中新闻,在其死后遗产更是只有

8

两银子和一些早已破旧不堪的衣服。

科举考的是能,非要把它和道德挂钩,

难免会大失所望。

官员的交际开支与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官员连自己的生活都出问题,

拥有实权的统治群体,

能忍得住不

中饱私囊

吗?

高工资可以

养廉

吗?当然

不能,监督

是必须的

。封建社会家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官员只是高级打工仔。历史是连续的,在从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权力结构的基本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正是这个权力结构的入口。

朱元璋监督设计了两条线,贪污

60

两必杀,举荐连坐。这些设计本意是好的,

60

两很多吗?如果有一个官员已经贪污了

60

两,他是选择继续贪污还是不贪?举荐连坐,如果举荐人发现被举荐人贪污,你觉得举荐人是选择揭发还是

继续

包庇?

县官弄来钱,自己留一部分,剩下交给上级。上级提拔自己,权力大了继续

钱,继续升官。让百姓随便举报,自行押送贪官。没有系统的反腐工程,等于是

举报者独自面对贪污集团。

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铁血反贪短期有效,长期失灵。连

朱元璋最后

不得不感慨: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早晨治了晚上就有犯的,尸体还没移走又有贪官,治得越重贪官越多)。

不光

朱元璋治不了贪腐,在封建社会任何一朝

代,任何一个皇帝都

无法根本

清除腐败。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窝边草,这不是存心

马儿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