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降薪,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金融人被“優勝劣汰”了,外界也成功對金融精英“祛魅”,畢竟金融人再買豪宅也供不起了,但是金融行業的降薪也引發了一些“負效應”,有學金融的人從學校已經開始考慮轉行了。

最近據說在金融圈有一個這樣的轉行趨勢:

理工科的金融人轉回老本行,繼續幹生化環材機械半導體計算機醫藥;

能說會道的文科金融人,轉行財經博主+帶貨;

高考成績亮眼的金融人,直接轉行教培;

搞競賽保送的基金經理,轉行競賽輔導降維打擊;

博士畢業來金融圈的,繼續去找找高校教職;

年輕沒什麼學歷的金融人,可以往所有行業找找機會,大不了送外賣開滴滴;

投資能力真強的,你手裏肯定有本金,你回家自己炒,炒好了你像林園一樣自己成立私募,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總舵主。

爲什麼大家對金融圈萌生了轉行的退意呢?

往年的4、5月份,都是金融圈年終獎的揭曉時刻,例如圈裏的塔尖基金公司、券商投行部,都會有人出來曬曬薪酬的。

今年不僅是年終獎靜悄悄,還總有人和八妹求證,聽說基金公司限薪最高120萬到150萬,是不是真的?八妹經過多方打探,金融圈最後一片沒被降薪的領土——公募基金也沒頂住,開始限薪、降薪了。

而且今年金融人可真沒心情曬年終獎,因爲基金經理給孩子報興趣班都得再三權衡,投行vp也還不起房貸,金融碩士沒讀完就在考慮轉行了。

1.基金經理停了孩子的興趣班?

首先要明確的是,基金經理的收入也有“二八定律”,頭部經理一年能拿到千萬以上甚至數千萬,基金跌了這麼多,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品質並沒有什麼改變。

但也不意味着有幸成爲了一個基金經理,就離千萬的年收入不遠了。業內人士對八妹表示,基金經理的稅前收入150萬-250萬這個區間,是基金經理的“中位數”,面對降薪,基金經理確實得削減開支。

“聽說我前老闆,把孩子賽艇課都停了。”

博士生小A去年在某公募基金(也算是業內“大買方”)的研究團隊實習過,最近和同事八卦,發現前團隊的老大削減了很多開支。

例如老大把孩子的賽艇課、高爾夫課停了,現在只專攻競賽(因爲這個團隊老大自己就是競賽生)。這兩項愛好沒個1000塊/單節課下不來,還不包括裝備場地等費用。

有同事“八卦兮兮”地對小A說,這下老大全家一個月至少省出來1萬塊,以前老大可是不在乎這一萬塊的。而且老大開的車也從油車變成了電車,平時也不跟大家吹牛了,和研究員開會、去調研的次數明顯比以前多了很多,肉眼可見壓力大了起來。

還有老大手下的經理和基助,一個經理的老婆全職太太最近都出來工作了,找了一份每月7000左右的財務工作。另外一個基助直接辭職去了私募,因爲私募一年能給到一兩百萬,這個基助前年在北外灘上車了一套房子,不換工作怕是離斷供不遠了。

爲啥基金經理也扛不住了?給大家算一筆賬。

收入:一般的基金經理年收入到手150萬,還有一部分獎金要遞延或者直接投進自己的產品裏,就算平均能月到手10萬。

房貸:每個月2.5 w -3w

家庭生活:1w(基金經理的個人生活其實花不了多少錢)

孩子:2w左右(如果是兩個孩子X1.5倍)

這樣算算,其實基金經理每個月的開支得6 w -7w,怪不得坊間有傳言,基金經理還不起房貸了呢,要是在前兩年高位上車了千萬級別的房子,一個月要還5萬-6萬房貸,所以猛然一降薪還真是得削減開支。

截至今年4月底,國內公募基金經理人數達到3761人,其中擔任基金經理年限不足3年的基金經理人數有1624人,佔比達到43%。這部分人剛剛被提成基金經理,大多數人都還沒賺到過百萬年薪呢。

公募基金前幾年是快速擴張,幹了幾年的研究員和實權領導關係好點,就有機會上馬,但是這兩年行情一言難盡,高點接盤的新基金經理可不在少數……

所以,賺到錢的基金經理,都是原生代和中生代,還記得前幾年有一個專攻新能源的年輕狀元基金經理不?拿了狀元沒多久就去私募了,因爲私募工資高啊,要求私募跟着一起降薪也不太現實。

再看基金經理團隊的基助和研究員,特別是剛進入基金行業的年輕人,在降薪的大環境下那就更懷疑人生了。比如不少銀行系的基金公司起薪很低(有的公司起薪8k),年薪30萬-40萬都算不錯的,招人要求很高(本碩清北復交纔行),大家都堅信前2年的工資遠沒有平臺重要,結果,清北復交碩士畢業啥也沒撈着,光撈到了“末位淘汰制”和“裁員的可能性”。

2.投行VP真還不起房貸了

除了基金經理以外,還有一個業務分支在金融圈裏工資公認的高,適合小鎮做題家“逆襲”,那就是投行。

雖然投行很忙,但是腰部以上的券商投行部,工作3年可以在上海外環外攢夠一套小兩居的首付,工作5年可以在上海中環攢夠一套小三居的首付。碩士生起薪3.8萬、加上獎金剛畢業就能年入80w讓人好不羨慕。

不過,今年已經有投行部員工還不起房貸了,因爲工資下調幅度太大。現在三中一華剛入職的base從稅後3w+變成稅前不到3w,老員工的獎金大縮水,如果現在開一個帖子讓沒有發獎金的投行員工開始吐槽,可能95%的人都被砍成了原來的十分之一到一半。

阿明在上海一家四大做審計經理,最近面試了一個投行過來的金融人。要知道從投行跳四大,過去十年都遇不到一個,要是這樣跳槽肯定會有人說你“腦子瓦特了”。這位面試四大的投行人在小投行被優化,之前等級對標VP,他很明確地告訴阿明,現在還不起房貸了正在靠家裏接濟,以前就是從事務所去投行的,業務沒問題,現在跟着四大的年報項目走還能有口飯喫。

小宇供職於某頸部投行,去年的520是他的年終獎發薪日,今年懸着的心終於死了,年終獎這個詞從公司的字典裏消失了,幾個老闆沒有人提起過這個詞,同事也不談論了,彷彿年終獎從來沒存在過,但是去年部門的創收大幾千萬還是有的,小宇很想問問這些錢到哪去了。

另外還有券商的HR對八妹說,在投行部工作的女生,最近都開始了備孕計劃,要知道以前投行裏可是幾乎看不到年輕媽媽的,每天晚上兩點睡早上七點起,一年三百天都在出差,夫妻都不怎麼能見面,要孩子都沒條件。

幾年前八妹聽過一則圈內八卦,某頸部券商的投行團隊中有個VP懷孕了,開了箇中介機構協調會,會場有點缺氧加上高強度加班,彙報完畢以後孕婦上氣不接下氣,直接叫了救護車。從那以後,該團隊基本不招女生,領導就都害怕你把孩子生在項目。

現在倒是沒這個煩惱了,因爲項目都停了、懷孕還可以避免裁員。但是又有個問題,幹投行的女生懷不上啊。曾經在投行工作的小琳說,團隊裏的女生,全都有不孕不育的問題,多囊、甲減、胰島素抵抗、子宮肌瘤,還有兩個30歲出頭,就卵巢早衰了,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從投行離職了,休息1-2年才能備孕。

3.降薪後,能讓行業好起來嗎?

都說金融行業不說數字的降薪都是“耍流氓”,可能打完五折可能還有3萬多,降薪也不過是從1000萬到100萬,從100萬到50萬,還是和普通人不是一個薪酬等級。

這波降薪,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金融人被“優勝劣汰”了,外界也成功對金融精英“祛魅”,畢竟金融人再買豪宅也供不起了,但是金融行業的降薪也引發了一些“負效應”。

以基金行業爲例,降薪後許多基金經理可能會開始“擺爛”,一些優秀的基金經理被限薪會出現去私募的情況。

而培養一個基金經理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不僅學歷上是“天花板”,在努力程度上也讓普通人望塵莫及。我們看到的基金經理,基本上都是C9大學碩士起步,八妹採訪過的許多經理,6點前必須起牀(這都算晚的),天天跑調研、週週排名、年年末尾淘汰,最後能當上基金經理,大多數人業務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拔尖的。

從一個普通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這些人“奔私”後,買他們的產品門檻更高了,普通人更買不到好產品了。

另外,會不會有更多類似“蔡經理”的行爲出現?大家都說蔡經理那麼高年薪,沒理由爲小股票“抬轎子”,結果蔡經理不僅能看得上小錢,甚至還用自己的賬戶收好處費。還有之前某一線基金公司“一姐”在封閉期內就離職,都爲行業招來了許多非議。

最後,降薪如果只降基層員工、剛畢業1-2年的新生力量,會讓大批金融圈的新鮮血液離開。所以做一個猜測,今年金融圈的錢這麼不好賺,大概率財經類院校的錄取分數線,還會再滑坡。

以前說金融行業飽和,那都是“小打小鬧”,但降薪可以直接打破大家對金融行業的幻想。一個“兩財一貿”的研究生對八妹說,18年高考,用隨便可以挑985的分數(除了清北)進了財經類院校,考研又用400多分(數三滿分)才堪堪上岸,眼看着學長學姐被投行、基金、券商悔了offer,那是氣得直咬後槽牙啊!現在已經開始課外兼職輔導考研數三了。

你還真別說,金融人已經從學校開始考慮轉行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金融八卦女頻道”(ID:baguanvpindao),作者:鐵馬,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