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最近,美國“關稅大棒”再次揮向中國新能源等戰略行業。5月14日,美國白宮宣佈,將大幅提高電動汽車、芯片和醫療產品等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電動汽車。通常,美國對進口乘用車徵收2.5%的關稅。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產汽車加徵25%的關稅;如今,拜登政府又將此項加徵關稅稅率提高至100%。這意味着,算上2.5%的基礎關稅,中國產電動車最終在進入美國市場時將面臨高達102.5%的關稅稅率。另外,從中國進口的鋰離子電池及其零部件,關稅將從今年的7.5%躍升至25%。

美國新關稅對中國電動汽車等影響究竟多大?事實是,中國電動汽車對美國出口非常少。2023年我國電動汽車出口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中東以及東南亞地區,美國出口量佔比低於0.5%。今年一季度,中國車企只有吉利一家向美國出口了2217輛電動汽車,還是通過子品牌“極星”出口銷售的。

因爲現有的關稅,中國電動汽車早在幾年前就被擋在了美國市場門外,大部分中國車企近年都沒有進入美國市場的規劃。另外,目前其他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大多以美國品牌銷售,分別是林肯航海家SUV、別克昂科威SUV、極星2和沃爾沃S90轎車。因此,相對中國車企,“關稅大棒”對美國及其他外國汽車製造商的打擊實際會更大。

由此可見,美國此次關稅上調對中國電動車影響有限。相反,此舉或將“反噬”自身——推高美國電動汽車硬件的成本,抬高本地電動汽車的整體價格,延遲美國電動車的發展進程。美國很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新華社評論所言:“新一輪加徵關稅看似來勢洶洶,但就像美國此前推行的保護主義政策,隨着對華加徵關稅的‘迴旋鏢效應’逐漸顯現,受傷最深的到頭來還是美國消費者、美國產業發展本身以及全球綠色轉型進程。” 李永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