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法治網

一粒種子重若千鈞

遂昌:解鎖“強芯”工程的平安密碼

千年糧倉,常樂蕉川。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新路灣鎮蕉川村距縣城15公里,是該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浙江省規模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每年種子產量達14.3萬公斤,可產出糧食14萬噸,有“江南糧倉”之美譽。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遂昌縣公安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探索構建“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 ,其中北界新路灣派出所依託蕉川村警務室,探索以打促治、下沉強治、警賢共治、隊伍助治、數字精治、積分聯治的“1+6”共治工作法,以“警察藍”護航種業“芯征程”。

把數字警務室

建在未來鄉村裏

“動作真快!東西都找回來了。”不久前,蕉川村一農戶家中用於耕作的農具和財物被盜。派出所民警通過“村網天眼”查找,迅速破案,將農戶被盜的農具和財物悉數追回。

走進蕉川村數字警務室,依託未來鄉村“數字駕駛艙”,遂昌公安上線基層微單元、三維人房、村網天眼等數字模塊,利用數據和科技全面提升警務效能,對轄區人、房、田、路實現數字化管理。

“過去,監控只能覆蓋村主幹道,爲此,我們積極發動黨員、村幹部帶頭安裝監控,接入平臺。現在,我們通過網上巡查,爲村民‘看家護院’。”北界新路灣派出所所長吳振威說。

村民在發現“村網天眼”的優勢後,紛紛主動安裝監控,並接入數字警務室。截至目前,已建設“村網天眼”終端430餘路。

下足繡花功夫

解開“千千結”

“村內事、集體議、公共財、不可佔……”蕉川村“三字經”版村規民約,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近日,在議事亭,派出所副所長賴奔宇正組織村民們在調解。

原來,張師傅因不滿村裏灌溉工程的佈網,將未完工的灌溉管道毀壞。當被村裏發現後,張師傅還非常不服氣。在民警多番工作下,最終,張師傅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工程也得以順利完工。

下足繡花功夫,解開矛盾糾紛“千千結”,北界新路灣派出所創新警賢共治模式,在蕉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建宏和村委會副主任周春德等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依託“一村一警”創建,選派熟悉農村工作的民警駐村,兼任村黨組織副書記,積極協助村“兩委”做好基層治理。

每月15日,駐村民警還定期參加村黨支部會議,經常性參加村“兩委”工作會議,推動基層基礎工作與村“兩委”工作融合。

同時,派出所發揮好駐村民警的法制職能,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提升依法治村水平,截至目前,開展普法教育100餘場次。

“現在,不僅環境好了,鄰里關係和睦了,大家還積極加入志願服務隊爲村裏的大事小事貢獻力量。”村民葉師傅看在眼裏,喜在心頭。

“小積分”繪就

和美鄉村“共治圖”

漫步村莊,蕉川村家家戶戶門前都掛着“遂心分”牌。作爲“信用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環,村民通過掃描“遂心分”二維碼實現基層管理自治與智治,遇上任何問題,可隨時打開App進行反映。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如何讓全民共治,人人蔘與?

結合“遂心分”項目,派出所創新推出“共治分”制度,以村民參與矛盾糾紛化解、排查風險隱患、提供違法犯罪線索、參與巡邏防控宣傳等基礎工作爲切入口,村民憑藉“共治分”可以到警務室兌換生活必需品。“共治分”制度推行以來,先後發動600餘名村民參與其中,協助化解矛盾糾紛50餘起、參與宣防活動100餘場次。

深入轄區對種植戶進行信息登記;針對性解決土地糾紛和購買農資等常見問題;聚焦交通違法行爲,重點宣傳農用車違法載人、不佩戴安全頭盔等行爲危害,全力維護道路交通安全……在蕉川,由黨員、村“兩委”班子、網格員、鄉賢、“村了伯”等力量組成的三支義警隊伍守護鄉鄰,發揮了羣防羣治的大作用,共收集排查信息5000餘條、化解矛盾糾紛200餘起、開展治安巡防500餘次和爲民服務90餘次。

如今的蕉川村,綠樹成蔭、恬靜自然,獲得全國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浙江省首批未來鄉村試點村、省“信用+社會治理”試點村、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等衆多榮譽。一幅文明、美麗的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