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雯珊 劉釗

近日,廣州宣佈建設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範島,同時啓動飛行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就在示範島如火如荼地建設之時,相隔不遠的大灣區內,中信海直的直升機正平穩降落在珠海九洲機場,這意味着深圳往返珠海的大灣區首條常態化運營短途運輸航線正式開通,單程距離由傳統的陸路通行耗時2小時左右,縮短至20分鐘。

在低空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後,配套產業無疑扮演着重要角色。配套產業的不斷完善,爲低空經濟的發展培育了肥沃土壤,支撐低空經濟產業攀高向新。

展翅翱翔

厚積薄發凌雲志

中國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探索走在了前列。“當前我國發展低空經濟已經具備較好基礎,概括講是‘三個有’,即有政策、有基礎、有能力。”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表示。

低空經濟產業鏈條長,涉及的細分行業衆多,可大致分爲上游航空裝備技術的研發與製造、中游基礎設施以及下游的低空經濟服務與應用。

具體而言,上游領域主要是指電池、航空材料、飛行控制系統等,電池作爲“飛行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在A股市場中,以寧德時代、德賽電池、億緯鋰能、欣旺達等爲代表的頭部公司都已經進行涉足併發布相關產品;在中游領域,市場主要關注的是低空產品,大衆比較熟知的品牌有大疆、小鵬匯天、億航智能、縱橫股份等,航空器及部件製造企業主要有中信海直、航發動力、中航電機等。

低空經濟產業已成爲一片廣闊的藍海。2023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爲戰略性新興產業。此外,多地也積極佈局低空經濟產業,接連出臺低空經濟相關規劃和支持政策,在產業集聚、應用場景等方面持續優化發展環境。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近日聯合發佈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爲特徵的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撐和保障“短途運輸+電動垂直起降”客運網絡、“幹-支-末”無人機配送網絡、滿足工農作業需求的低空生產作業網絡安全高效運行,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爲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此前,中國民航局在廣州正式向億航智能頒發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系統生產許可證,這也是全球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行業內首張生產許可證。“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張許可證的背後蘊藏着億航智能創業的不易。

億航智能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胡華智表示:“政府提供的營商環境和‘生長土壤’尤爲重要。從創業起步,到掌握核心技術,再到成爲產業鏈的鏈主,中小企業的培育孵化和發展壯大,都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同時,我國產業製造與基礎設施等配套都爲低空經濟規模化提供了條件。”

活力迸發

築牢發展“壓艙石”

五月初夏,在蔚藍的天空下,記者看到搭載兩人的小鵬匯天飛行汽車旅航者X2在廣州大學城的青創匯廣場成功垂直起飛,全程採用自動駕駛模式,首批規劃四個起降點,串聯起約17公里的空中環島線路,配套飛行汽車起降、停放、補能、通信等基礎設施。

“得益於近年來中國科技進步與配套產業生態圈的發展,讓小鵬匯天有機會更好地實現‘換道超車’,實現在飛行汽車產品研發上的突破。”小鵬匯天總裁趙德力在現場向記者介紹。

有別於過往的無人機,當前,以飛行汽車爲代表的飛行器產業方興未艾,載人低空飛行對低空經濟全產業鏈特別是上中游配套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

作爲一個涉及多個領域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以低空飛行活動爲核心,輻射帶動相關領域的全面發展,配套產業的提質增效對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整個低空經濟的生態系統中,配套產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系統都可能無法正常運轉。從航空器、核心零部件(例如電機、電池、電控)、輕質複合材料,到航空管理信息系統、網絡算力等,我國在低空經濟需要的配套產業鏈上已經形成較爲紮實的積累。

“載人機、載貨機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是低空經濟產業系統的最終產出,也是牽引整個產業鏈配套發展的關鍵。”中國民航大學低空交通與低空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覃睿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大類而言,低空經濟由低空飛行業、低空載運與作業裝備技術業、低空交通基礎設施業三大核心產業組成,複雜融合了新能源動力技術、無人駕駛航空技術、先進航空製造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在低空領域的研究多聚焦消費級無人機,而載人機佔比較低。不過正是得益於此前對無人機配套產業的建設,在載人機領域也能遊刃有餘。配套產業在發揮低空經濟產業“壓艙石”作用的同時,也使得我國在新一代載人機低空產業中能夠向新而行。

蓄勢待飛

補鏈強鏈試比高

“雖然低空經濟的技術積累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但具體技術的成熟性、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面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覃睿表示,發展低空經濟需要低空裝備,就是圍繞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快新型通用航空裝備核心技術攻關,包括電池電機、智能網聯等應用到航空工業的關鍵技術創新,構建滿足不同應用場景需求。

若沒有完善的配套產業支撐,短期內以飛行汽車爲主的低空經濟產業或難以實現真正的突破。

覃睿表示,低空經濟產業特別是載人、載貨方面的飛行器商業化需要電池技術、智能駕駛、航路規劃等實現突破性落地。以電池技術爲例,目前的能量密度還不能滿足大多數應用場景需求。

3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多部門印發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加快推動400Wh/kg級航空鋰電池產品投入量產,實現500Wh/kg級航空鋰電池產品應用驗證。

低空經濟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高安全性等特徵,電池企業不斷推動電池向更高能量密度等方向迭代,將幫助低空經濟逐步實現商業化。不可忽視的是,飛行器電池的供能與補能仍是目前制約低空經濟特別是載人飛行活動發展的最大障礙,特別是在續航方面,電池的能量密度尚未達到能夠支持大型載人或載貨飛行器的要求。實際上,爲了滿足低空經濟的實際需求,電池的續航能力至少需要提升10倍。

儘管與目標仍有一定距離,但不少電池企業已在積極佈局相關產品。例如,寧德時代早在2023年4月份發佈了凝聚態電池,最高單體能量密度達500Wh/kg;正力新能推出了面向eVTOL市場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可達320Wh/kg。

爲推動城市空中交通領域eVTOL產品動力系統組件的研發及產業化,2024年4月28日,億航智能宣佈與巨灣技研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研發全球首款適用於eVTOL的超快/極快充電池方案。

除了電池的續航能力之外,低空智能網聯也是配套產業發展的核心,低空交通運輸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與地面交通或軌道交通等達到安全高效的連接,從而形成井然有序的立體交通網絡。

如何保障飛行過程中的有效通信也成爲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低空經濟發展所需的空管系統依託移動通信網絡、物聯網、雲計算等基礎設施,形成通信、感知、計算一體化的智能互聯低空數字化服務體系。其中,通信技術支持主要涉及無線通信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以幫助飛行器實現低空互聯、定位導航與決策感知。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志傑看來,如果低空領域從業者仍將眼光停留在設計傳統通用航空應用模式上,不加快推進以低空智聯網爲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體系變革,則低空經濟新業態和新商業都是“空中樓閣”,不能付諸實施。

目前,中興通訊、通宇通信等企業已在5G-A通感一體化通信天線及主設備產業鏈應用延伸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ADS-B(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應用,但要大面積推廣,仍需考慮如何降低成本和保證投資回報。當下,探索出一種性價比最高的通信解決方案已成爲擺在檯面上的重要問題。

“需要認識到,相較於已經發展成熟的高空飛行,中國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如何從中搶佔發展先機,實現向各行各業拓展滲透,將成爲下一階段的關鍵。”覃睿表示,“只有不斷加強低空經濟配套產業建設,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以及優化空域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爲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本文來自“證券日報網”,作者:李雯珊、劉釗,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