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國盛金控發佈公告,因公司存在業務收入確認不規範、商譽減值測試信息披露不充分、公司治理不規範等問題,江西證監局決定對公司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

時任及現任董祕、財務總監均對上述相關問題負有責任,也因此收到警示函。

董祕、財務總監收警示函

具體來看,國盛金控存在“三宗罪”:

一是業務收入確認不規範。國盛金控子公司國盛證券2020年至2022年期間保薦業務收入未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有關規定進行計量,導致公司收入確認出現差錯,上述期間差錯金額分別爲413.67萬元、212.53萬元、87.93萬元,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第四條、第五條規定。

二是商譽減值測試信息披露不充分。公司2022年年度報告未充分披露商譽減值測試的過程與方法、流動性折扣率等關鍵參數變更及其確定依據等,不符合《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第一條第(四)項規定。

三是公司治理不規範。公司第四屆董事會提名委員會第四次、第五次會議提名程序執行不到位,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管理不規範,內部控制相關制度不完善,不符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證監會公告〔2018〕29號)第三十八條、《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5號——上市公司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管理制度》(證監會公告〔2022〕17號)第五條、第七條規定。

上述問題導致相關信息披露不準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82號)第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根據規定,江西證監局決定對國盛金控採取責令改正的監管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並要求國盛金控高度重視上述問題,強化公司內控治理,提高規範運作水平,並於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30日內,提交書面整改報告。

公司時任董事會祕書李娥、財務總監吳豔豔,現任董事會祕書劉公銀、財務總監劉詳揚對上述相關問題負有責任,江西證監局決定對其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對此,國盛金控表示,將嚴格按照江西證監局的要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深刻反思並吸取教訓,認真進行整改,並在期限內向江西證監局提交整改報告。公司將引以爲戒,切實加強公司及相關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範性文件的學習,不斷提高履職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財務覈算和規範運作水平,加強信息披露質量,切實維護公司及全體股東利益,推動公司健康、穩定、高質量發展。

轉爲省屬國資後受關注

2022年7月,江西交投牽頭收購了國盛金控股份並取得了控股權,目前國盛金控是江西省屬國資控股的上市企業。

背靠“大樹”好乘涼。2022年9月控股股東向國盛金控提供了26.79億股東借款用以償還到期債務,2023年8月控股股東爲公司提供5年期、不超過人民幣20億元的融資擔保,以進一步支持公司發展。2023年12月,經與控股股東協商,將上述借款中第三期至第五期還款共計14.99億元分別展期36個月。

2023年1月13日,國盛金控公告稱,爲進一步整合資源、提高效率、聚焦證券主業,有效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實效,公司擬吸收國盛證券。本次吸收合併生效後,國盛證券的獨立法人資格註銷,國盛金控將更名爲“國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並相應變更經營範圍和修訂公司章程。

2024年以來,國盛金控股價表現波動,年初經歷一波大漲,3月下旬後回調明顯,之後又大漲大跌。不過,整體來看,其年內漲幅近13%。

針對投資者關心的市值管理問題,國盛金控近期表示,公司在做好經營業績提升的基礎上,將聚焦價值創造等工作,通過業績說明交流等舉措加強投資者關係管理,進一步提升公司價值認可和資本市場形象。

就業績表現來看,2023年是國盛金控轉爲省屬國資的啓航之年,實現總營收18.74億元,同比減少1.08%;歸母淨利潤-0.3億元,同比增長93.13%。國盛證券(單體)實現營業總收入18.12億元,營業利潤 2.76億元,淨利潤2.22億元,營業總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2.32%、營業利潤和淨利潤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 176.68%、145.97%,主要因爲債市回暖、自營業務收益增加所致。

國盛金控在2023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將繼續深耕證券主業,保優勢,抓發展。充分發揮穩居行業前列的研究業務優勢,以點帶面,實現業務協作、資源協同;進一步提升金融科技的供給能力,更好地賦能證券業務的發展;力爭突破證券業務發展瓶頸,充分發揮江西省屬國資企業優勢,提高市場佔有率。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