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馬子卿    

在基準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不降反增。數據顯示,包括6家股份行理財、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不含中郵理財)在內的11家機構,4月份規模合計增長約2.02萬億元,一舉扭轉3月份的下降趨勢。

不過,記者注意到,國有四大行理財子公司的資管規模曾在去年整體下滑,其資管規模、利潤已退居行業“第二梯隊”,行業領跑的方陣,“清一色”由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組成。

以國有大行的龍頭地位和市場影響力,其理財子公司自誕生起便備受矚目。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在高度同質化特徵的理財市場中,天生擁有獨特優勢。然而如今,跑在前面的已不再是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在起跑階段就被拋後,整體落在了第二梯隊?

日前,據券商中國報道,包括6家股份行理財、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除中郵理財)在內的11家機構,4月份規模合計增長約2.02萬億元。今年4月末,包括招銀、興銀、信銀、光大、浦發和平安理財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以及工銀、中銀、農銀、建信和交銀理財共11家機構的規模合計爲18.7萬億元,較上月增長約2.02萬億元,環比增幅達12.1%,較今年年初增長約9.5%。

記者注意到,此前各家銀行披露的2023年財報顯示,去年理財子公司資管規模前三名是招銀理財2.55萬億元,興銀理財2.26萬億元、信銀理財1.67萬億元;而國有四大行已全面居後,農銀理財1.59萬億元,建信理財1.50萬億元,工銀理財1.61萬億元,中銀理財1.55萬億元。

從規模上看,國有大行陣營落後於“第一梯隊”的招銀理財、興銀理財掉入“第二梯隊”,並排在第三名的信銀理財之後。而2022年,建信理財還作爲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的代表排名第三。

從淨利潤看,2023年,前三名排名依然是招銀理財31.90億元、興銀理財25.82億元、信銀理財22.55億元。且前三名均在20億元以上,之後均低於20億元。

統計結果顯示,國有四大行理財子公司2023年的利潤水平已退出前5名,位列第6名至第9名。換言之,四大行理財子公司利潤排名,比所管理產品餘額排名更爲靠後。2022年利潤排名中,農銀理財曾以35.23億元位居第二,入圍前三名。

從理財子公司成立時間看,建信理財、工銀理財最早,成立於2019年5月,交銀理財成立於2029年6月,農銀理財、中銀理財成立於2019年7月,而招銀理財成立於2019年11月,興銀理財成立於2019年12月,信銀理財成立於2020年7月。國有四大行成立時間領先於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看有“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意味。

不過,4月國有行理財子公司正在蓄勢重回行業“第一梯隊”。據券商中國報道,4月國有行理財公司產品規模增速顯著快於股份行理財公司。其中,工銀理財、農銀理財單月增幅超3000億元;建信理財和中銀理財增幅超2000億元,合計增幅超1萬億元。這些大行理財公司的單月增長規模均超過了其餘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

理財行業,是公認的高同質性行業。從監管角度看,在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後,政策對理財業務作了清晰規定,傾向於更加標準化,更加統一化。

產品類型有明確的統一規定: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爲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產品投資於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準。

商業模式主要是幫助配置資產從中收取管理費,這也是資管新規在概念層面對銀行理財等資管業務的規定。四大國有銀行,在金融業是系統重要性銀行,總資產、經營收入、利潤、客戶數、貸款規模、儲蓄規模……多項指標均居於行業領先地位。

“行業排頭兵”“金融第一方陣”⋯⋯國有四大行這些標籤早已印入人們心中,其理財子公司脫胎於母行,母行品牌影響力得以傳承,外界曾默認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自然成爲行業的領先者。可誰會料到,不到5年時間,竟演變成如今這般格局,難道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贏在起跑線上卻輸在了起跑線?這反映出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運作的哪些深層次特徵?

日前,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走訪市場多家銀行了解情況,有業內人士稱,“理財業務,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市場,投資者傾向於‘用腳投票’。”一位中信銀行個人金融資深人士稱,“理財子公司,關鍵就是看各家投研團隊的能力。”

銀行業理財業務,主要貢獻來自零售。中信銀行個人金融資深人士分析,銀行中做零售比較好的有招商銀行,從歷史看,該行零售經驗比較豐富,而多數大行,業務重點始於對公業務,對零售業務,投入相對次之。該人士表示,特別是在淨值化的投資環境下,理財業務發展得好與差,關鍵看各自能力。招銀理財在官方介紹中明確提出:“管理資產的規模代表着客戶對我們理財能力的信任。”

不過,對於國有行理財子產品規模及利潤輸於部分股份行理財子,平安銀行個人理財某資深人士從投資風格的角度指出:“這就涉及一個投資激進程度的問題,即風險偏好的問題。”

他認爲,國有大行,關鍵是要穩。從母行的角度看,理財只是補充客戶財富增長的銀行多元化經營而已。他說,在資產配置的選擇方面,國有四大行相對更爲保守,因此,反映在理財收益上,整體而言,也相對偏低。“完全市場化的東西,它就是這個道理。”他強調,收益和風險成正比

正是在更高收益吸引下,理財投資者更傾向選擇高收益理財供給者。這一點也反映到統計數據上。記者近期統計,PR1級期限類型爲每日的存續產品中,按成立以來累計淨值排名,前20名中未有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前30名中有兩款工銀理財發行的產品,“工銀理財·天天鑫添益同業存單及存款固定收益類開放式理財產品”以1.0405的累計淨值排第28名,“工銀理財·天天鑫添益私銀尊享同業存單及存款固定收益類開放式理財產品”以1.0395的淨值分別排第30名。

整體而言,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產品收益率相對偏低。對此,一位光大銀行個人理財人士稱,“理財除了投資債券,還有投資存款。現在存款,我們三年期是2.0%,他們是1.95%。大行存款收益相對更低。”

記者注意到,銀行理財產品可投資於存款。按照2018年9月實行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投資於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公司信用類債券、在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以及監管認可的其他資產。

宏觀定位上,國有大行致力於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踐行穩中求進總基調。從國有大行從業者視角看,一位農業銀行個金資深人士表示,反映在投資方面,各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方向不同。他的體會是,國有大行追求的是穩健,運作方式相對不激進。

“我們主要是保障客戶的收益,不會像一些銀行,收益可能更高,但風險也會更大,我們主推純債類的。”他說,不追求高風險,儘管收益相對不高,但是更穩。

該人士介紹,國有大行風險把控更爲嚴格。“比如一些看起來比較好的項目,也沒有去做,就在於從風險審批來看,風險比較大,就不會通過。我們的風險審查更嚴格。”在他看來,很多客戶選擇農行,就是因爲放心。

“我們不去做風險太高的項目,因爲我們的口碑在這,就是穩健。”他舉例:“你看我們隨時申贖的產品,投資方向是銀行同業存款,債都比較少,而有些行,這類產品,債可能會多一點。”

另一位工商銀行個人理財人士介紹,“每個銀行定的基準不太一樣,投資的方向、類型、風格都不一樣。”一般而言,股份制銀行會比國有銀行的利率稍高,“個人覺得,這和它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範圍是有關係的。”他以近期產品爲例,工商銀行近期給客戶推薦的都是風險比較低的,相對稍微保守一點。

建設銀行個人理財資深人士則表示,國有大行追求的是更可信,而且對風險把控更嚴。

他舉例解釋,“比如你有了存款,我們瞭解到你的更多信息,纔會給你做更高風險等級的產品。在建行,風險評估是低風險,都做不了理財,只有評到了中低風險,纔可以做理財。”

“淨值化產品,主要是客戶在承擔風險。現在,低利率情況下,理財方面想要掙到比較穩定的收益也不太容易。我們儘量努力按照預計的收益率來做,但是有的銀行,可能顯示的確實高,實際兌付,可能比預期的更少。”建設銀行個人理財資深人士提示。

他說,母行主要是銷售自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畢竟,我們對自己的產品瞭解更多,而且需要進一步解答產品方面的問題,我能找到專屬的產品團隊,能找到人。而代銷別行的產品,我們主要在手機銀行等全渠道開放,但具體的解釋權還在產品發行的銀行。”上述人士說,他自己買的,家人買的,也主要是建行產品。

此外,股份制銀行對此的看法更耐人尋味。從股份制銀行視角而言,一位中信銀行理財人士分析認爲,“比如工商銀行,可能着重點還有其他考慮,政策賦予的相應一些指標需要完成。因此,各銀行側重點不同。”

“各行資產配置也在不斷調整中,只不過船大不好調頭。畢竟我們的規模比較適合我們。資產需要調整,我們就迅速根據市場變化重新做產品的底層配置,大行可能就比較慢一些,因爲盤子太大了,不好調。”他說,股份行,相對稍微活躍。

另一位光大銀行個人理財人士稱,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在風險方面,風控能力更強,對於市場風吹草動反應更爲敏感,回撤控制得較好。

此外,有股份制銀行理財資深人士結合個人體會談到,反映在排名結果上的這些變化,可能和各銀行的制度、政策也有關係,股份行的理財運作風格相對更爲激進:“像我們行的要求,賣理財這塊,不管市場是個什麼樣子,我們都要去推薦理財。最難的時候,比如疫情剛放開時,都虧損嘛,那個時候我們都要推理財。各類銀行的政策不一樣,我們對零售的要求,這些年要求越來越高,可能因此也推動着規模的發展。”

一位平安銀行某資深理財人士介紹,資產配置選擇方面,國有四大行相對保守一點。“高收益,高風險,這個原理都是通行的。”他說,“同樣投債,債和債還不一樣呢。投資AAA的債,工商銀行的債是AAA級的,一些企業債的也是AAA級。”

他表示,銀行理財配置債券類資產,一般要求AA級以上。“但是AA級以上的,市場上可以交易的產品數量就多了,有可能人家工行就完全投的是AAA的,而且AAA裏最牛的,比如就投工商銀行自己的,或者就投國債,幾乎沒有任何違約風險。自然給的票息收益率就低。但在理財產品裏,寫的都是中低風險或者PR2。你可能覺得有的收益高,但對應風險也不一樣。”

他說,從銀行角度看,理財子公司只是說從銀行獨立出來一塊業務,獨立經營,獨立覈算,自負盈虧,並不代表股東沒有過問權,畢竟還是銀行理財。而且產品主要通過母行代銷。因此,就像各家銀行有自身定位,各家子公司也有自身定位。

他進一步解釋,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資金成本也不同。越大的機構,資金成本越低。以現金類產品爲例,其可投國債逆回購,而不同機構發行的逆回購成本是不一樣的。越大的行,逆回購成本越低,對應到理財客戶,收益率也就越低。

從理財購買角度而言,平安銀行個人理財人士認爲,買理財,考慮的是性價比,沒有絕對完美的,需要考慮可以投多長期限,如果不急用錢,再考慮哪個收益率更高,但也要看回撤情況。

“比如回撤大不大,波動率高不高,這條線是不是斜向右上的線,越平穩,(達到預期收益的)概率越高,然後看近一個月的收益,近三個月、半年、一年的收益。如果波動大,不確定性就強,萬一趕上大幅回撤,就和公佈的預期收益率大不一樣。現在高,只代表過去。所以,我要求的是確定性。”他說。

另一位中信銀行個人理財人士則提醒,現今產品淨值化,對於理財子公司的經營情況,並非看一年的表現就能確定未來趨勢。去年做得挺好,不能保證未來就能繼續保持這一水平。“因爲核心就是要看投研團隊的能力,看他分析市場和策略應對的能力。但是現在這個市場,尤其是這一兩年的市場變化,難有規律可循,大家可能採取的就是保守的策略。可能,國有行相對來說,稍微保守一些。”他說,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策略上可能相對靈活一點。

上述平安銀行個人理財人士稱,理財機構更傾向於同系列內參照而非同全市場其他機構競爭。“他們不需要爭排名啊,他們重點考慮的不是這點。已經是國有大行了,他們不需要那麼卷,就像國有大行存款利率可以做得更低。”他還表示,各類型銀行定位也不一樣,即便競爭,也是在同系列裏與可比同業競爭。“十二家股份行,在十二家股份行裏去比較;六大行在六大行裏去比,只要工商銀行我做得不比同類型其他行差就行了,爲什麼會降級去比。”他強調,國有大行,關鍵是要穩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