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娜 濟南報道

去瑞蚨祥買布料,在中山公園的舊書市場“淘寶”,來萬紫巷買牛羊肉、油鹽醬醋茶,每逢過年前到銘新池痛痛快快洗個澡,這些景象不僅是彼時“商埠人”的常態,更是許多老濟南人的生活日常。

曾經被認爲是“黃金遍地”的老商埠,在時代潮流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濟南人。如今的老商埠,老建築混合着新場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以獨特的形式表達着對它的感情。今年是濟南開埠120週年,居住在老商埠的居民,都與它有着哪些故事?

“老商埠喫喝玩樂都有”

今年66歲的孫敏,大半生沒有離開過老商埠,她在這裏長大、在這裏生活。“沒結婚時家在經三路緯九路附近,結婚後搬到了經三緯三附近。”孫敏歷經着老商埠的繁華與變遷。

“咱們老商埠就是喫喝玩樂啥都有。”說起在老商埠的生活往事,孫敏滔滔不絕。其中,最令她念念不忘的便是當時的“百貨一零”,也就是“濟南第一百貨商店”。

(圖源網絡)

濟南第一百貨商店是濟南解放後成立的第一家國營商業企業,曾經擁有緯三路和緯四路之間的南北兩座主營業樓。自從1949年8月正式開張營業以來,曾經有過“濟南市百貨公司商埠門市部”“中國百貨公司濟南市公司”“濟南市第一百貨零售商店”“濟南市緯四路百貨商店”等多個名稱,直到1967年1月,南樓營業樓建成後,才正式改稱爲濟南市第一百貨商店。

在那紅紅火火的購物時期,百姓出於對濟南第一百貨商店的依賴和喜愛,簡稱它爲“百貨一零”“一零”。曾經,“百貨一零”與大觀園商場、人民商場、濟南百貨大樓和山東華聯被譽爲濟南商業戰線裏的“五朵金花”,在老濟南人的心中有着獨一份的情懷。

“‘百貨一零’規模大一些,商品種類還多,那時我們都到這裏買鞋子、褲子,還買喫的喝的。”關於“百貨一零”的往事,孫敏記憶猶新。

1984年的冬天,那是孫敏結婚的時節。“結婚前,婆家送來了一條呢子褲。”孫敏說,那是一條“將軍黃”顏色的呢子褲,布料很好,送來時,她一眼便相中了。“這條褲子就是從‘百貨一零’買到的。”

(孫敏在老商埠生活多年)

不僅如此,結婚時,孫敏還“斥巨資”花了40多元,從“百貨一零”買到了一個紅皮箱。過了40年,當年的結婚紀念品——呢子褲和紅皮箱仍完好地存放於孫敏家中,成爲一個年代一個家庭的見證。“一見到它們就能想起結婚時的場景,也能想到當時購物的景象。”

如今的“百貨一零”身影早已遠去,經過時間洗禮,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家眼科醫院。每次路過,孫敏望着這幢大樓,總是想起那些年熙熙攘攘的場景。

“拍照都去皇宮照相館”

在孫敏眼中,老商埠承載了她半生回憶與留念。同樣地,77歲的崔兆森在老商埠生活了幾十年,他在這片土地也有着不能忘卻的紀念。1956年,九歲的崔兆森跟隨父母搬到了位於小緯六路南街60號的宅院內,自此與老商埠結下了深厚的緣。

此前,崔兆森創辦了家庭博物館,館內形式各樣的器具記錄下了家庭生活的變化。其中,照片成爲了一個時代下最好的講述者。

(崔兆森創辦了家庭博物館,圖中間的爲本人)

在遙遠年代裏,照相是件稀罕事兒,拍照也是頗具隆重感和儀式感的事情。而一說到濟南歷史最悠久的照相館,必然要提到皇宮照相館。

(圖源網絡)

在法國梧桐樹葉濃蔭遮蔽的經三路上,有一座建築設計富麗堂皇,有着明黃色牆面和4根裝飾着龍的柱子,它就是皇宮照相館。店主張鴻文早年曾任西北軍馮玉祥部汽車連連長,韓復榘主魯時任濟南工務局長。當時濟南 21 家照相館,從店堂到設備再到技術力量,皇宮照相館首屈一指,無人能及,來皇宮照相館照相也是彼時濟南人最時尚時髦的一件事。

1952年,父母帶着5歲的崔兆森,在經三路緯四路的皇宮照相館拍了第一張照片。母親梳着髮髻,父親帶着帽子,父母二人坐在椅子上,幼年崔兆森站在倆人中間,雖然記憶已經模糊,但黑白色調下,崔兆森一家三口的身影在皇宮照相館裏刻下了永恆。

在皇宮照相館裏留下回憶的還有孫敏。1986年,當時社會上流行補拍結婚照,而當時濟南拍結婚照的夫妻幾乎都去皇宮照相館,孫敏說,“因爲他們技術好,拍出來的照片很自然,和本人相差無幾。”孫敏和丈夫二人也在那年趕了回潮流。

還是一個冬天,“老伴穿着交通部門的制服,我裏面穿了件棉襖,外面穿着外套,具體顏色記不清了。”孫敏記得,二人到了照相館後,老伴去付錢,她先上樓準備拍照。但是一見到拍照設備,她便有些緊張,過了一會兒,才緩緩放鬆下來。

“來,看這裏。”聽從攝影師的指揮,孫敏和老伴並排坐在座椅上,眼神緊緊盯着攝相機,“咔嚓”一聲,獨屬於二人的回憶在皇宮照相館留下。

“難忘的中山公園之旅”

與皇宮照相館相距不過百米的便是中山公園,這是被認爲山東省第一座以公園命名的公共遊覽場所。

其實,中山公園前身爲“商埠公園”。濟南開埠的同一年,就有了公園的規劃,當時名爲商埠公園,位於商埠區的中央位置。這座濟南最早的公園裏是山石池水,亭臺曲徑,奇花異木,蟬噪鳥鳴,“景多不雜,人衆不擾”。1925年4月27日山東暨濟南各界人士在商埠公園舉行孫中山先生追悼大會,後將公園改名爲中山公園。1951年,公園改名爲人民公園;1986年,爲了紀念孫中山誕辰120週年,中山公園複名至今。

(20世紀30年代的中山公園正門外)

在濟南,中山公園儘管面積稱不上最大、名氣也稱不上最響,但始終是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閒暇無事時,逛一圈中山公園,遊一遍公園內的舊書市場,不知成爲了多少人回不去的青蔥歲月。

有一年夏季,在一個週末,頂着毒日頭,孫敏陪着朋友和朋友的孩子毛毛(化名)去中山公園走了一遭。原來,毛毛的老師佈置了一道有關公園的作文題目。那天在去往動物園後,在孫敏的提議下,他們三人趕往了中山公園。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中山公園內流水潺潺,如鳴佩環,在蔥鬱的樹木掩映下,顯得生機盎然;從亭臺樓閣,到軒榭廊舫,頗得古韻承匠意。與此同時,有小孩子在此騎自行車、畫畫,亦有老人“翩翩起舞”,生活實在愜意舒適。

(圖源網絡)

公園的美讓毛毛迷醉,如尋寶一般,他探索着公園內的點滴。回家後,他根據情景一氣呵成寫了篇作文。“老師還給了他這篇作文好評,把它當成範文在班級裏展示。”孫敏說,班裏其他的小朋友由此被吸引,爭着要來中山公園遊玩。“他們要看一看作文裏的內容到底是不是真的。”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孩童的毛毛如今已經成爲30多歲的中年人,在國外工作,平常也無法輕易回到濟南,但孫敏相信,中山公園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對於孫敏而言,去一趟中山公園也早已成爲了她骨子裏的記憶,如今她也時常去閒逛,享受退休後的閒適生活。

暴雨帶來的難忘記憶

“那時候住的都是平房,每家每戶捱得近,沒有其他的娛樂設施,只能去鄰居家‘遊蕩’。”曬太陽的老大爺、乘涼的老太太,走街串巷的孩子……回想商埠區的“裏份”(衚衕)時的生活畫面,這些場景彷彿就出現在崔兆森眼前。

記憶,好似一面鏡子,映照着這人生的美,但也梳理出那一段過往的窘迫與變遷。

“一道閃電,一聲巨雷,狂風裹着暴雨,瓢潑似的傾降了下來。我坐在二樓的窗旁,望着從天下降下來的巨龍似的洪流。”這是一篇來自1962年的作文,作者正是崔兆森。文中描寫的“從天下降下來的巨龍似的洪流”正是發生於1962年的濟南特大暴雨。在崔兆森的記憶中,這場暴雨當時席捲了濟南。

大雨過後,崔兆森當時生活的岔路街、小緯六路南街這一帶不少房屋倒塌,一片狼藉。災情發生後,政府拿出人力物力來修復房屋和馬路,附近街道的居民也自發地義務勞動。彼時15歲的崔兆森也是其中一員。那段時間,他每天放學回家,拿上鐵鍬就去街上幫忙勞動。年輕力壯的少年人總是幹得不知疲倦,天漸黑,有人吆喝“今天散了吧”,崔兆森才意猶未盡回家喫飯。

歷時近四年,1966年,修復工程已近尾聲時,岔路街街道辦事處找人刻了一塊青石碑,這塊石碑長75釐米,高45釐米,厚25釐米 ,上面寫着:“突出政治,羣策羣力,人變精神,街換新裝”,並被鑲嵌到了濟南市經八路小學的外牆上。

時間轉眼到2002年,青蔥少年變爲了事業有成的中年人,但對老街的愛始終如一。“2002年一天,我經過經八路小學附近時,看到小學外牆全部被推到了,那塊有石碑的牆也不例外。”在一堆建築垃圾中,崔兆森發現了那塊紀念碑的一角。

清理完石碑表面的碎石、拂去粉塵,那塊十六字石碑重見天日。“看到它,我彷彿一下就回到了當年街上火熱的勞動場景中。”崔兆森說,當時有兩位工人準備要敲碎這塊石碑,他連忙阻止,並出錢把它買了下來。就這樣,他從一堆建築垃圾中尋回一段老街記憶。

而這塊石碑在崔兆森創辦家庭博物館時,也被其鑲到了牆上的顯著位置,每逢有參觀者,他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複述着石碑背後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