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任宗儒

《&nbsp人民政协报 》 (&nbsp2024年05月23日 &nbsp第&nbsp11&nbsp版)

秦始皇陵铜车马

日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秦陵一号铜车马搬迁至秦陵铜车马博物馆,与二号铜车马13年后再聚首,同时向公众展出。铜车马乔迁,远在周原博物院的陈权良格外开心。

陈权良是当年“叫醒”铜车马的人,与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1978年12月,这两乘青铜车马在秦始皇帝陵西出土时是3010个碎片,还不算断口、破洞和裂缝。

从1980年12月到1988年4月,文物工作者用8年时间完成了对铜车马的修复,陈权良是修复团队中的一员,并且承担了其中最为复杂关键的作色做旧工作。

时间倒回到1976年春天,由有关方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进驻陕西省扶风县周原遗址,开始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因考古需要,考古队在周原遗址举办了两期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陈权良这位当地的青年农民,有幸成为第一期短训班学员,一个“泥腿子”当上了周原考古的“帮工”。

陈权良一定没有想到,这个短训班开启了他梦想的人生。

1978年6月,上海市博物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举办文物修复技术培训班,周原考古队指派陈权良前往上海参加培训。在此之前,陈权良连县城都很少去,上海的繁华只在书本上读过。他无心游览黄浦江和南京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文物修复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上,除了吃饭睡觉,整天泡在培训室里,仔细揣摩老师传授的知识,反复实践老师示范的修复技巧。即使是星期天,他也不出上海博物馆的大门。

半年时间里,陈权良以自己的刻苦勤奋,再加上很高的天赋和悟性,出色完成了学习任务,作为优秀学员顺利毕业。学成归来,陈权良一头扎进周原遗址临时搭建的文物修复室,用所学的知识技艺,开始了发掘文物的修复工作。他将腐朽化为神奇,将破碎凌乱的陶片变成了精美的陶器,使锈迹斑斑、残缺破损的青铜器变得完好如初,熠熠生辉,许多传说和故事因他修复的一件件器物而变得真实、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里,陈权良在文物修复方面脱颖而出,他精湛的修复技术和完美的修复成果引起陕西省文物考古界的关注,这位年轻人逐渐成为闻名陕西的文物修复专家。陕西省文物局经常举荐他去解决文物修复遇到的难题,比如,茂陵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西汉鎏金马”的除锈保护,除锈技术相对简单,而保护则是对器物表面做涂层处理且要不露痕迹,技术难度很大,陈权良不负所托,出色完成了任务。

1981年8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在大雨中坍塌,此后,文物界对宝塔地宫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1987年2月重修法门塔工程开工。在此期间,陈权良专注于受损文物的保护修复。宝塔坍塌后,4米多高的铜制塔尖从塔顶摔下来,七零八落。法门寺宝塔12层八角96个佛龛,每个佛龛里都有一尊铜制佛像,宝塔坍塌造成铜佛像损毁严重。

陈权良接受了法门寺的邀请,修复受损器物。他制定了详尽的修复方案,采用铆、焊、补、做旧等方法,将宝塔铜制塔尖还原完整如旧,现陈列在法门寺博物馆。

经年累月,从早到晚,陈权良修复考古发掘的文物,工作单调枯燥且不受关注。如今他已年过七旬,依然是个“农民”,但他是权威部门评定的工艺美术师,多次荣获国家有关部门和陕西省的表彰奖励。他常常去周原博物院展厅,看当年亲手修复的器物。他希望周原遗址“申遗”早日成功,希望周原早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