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

核心高管“走马灯” 股权转让频频

中小基金公司差异化“突围”迫在眉睫

潘悦 制图

一日内宣布5位高管同时离任,江信基金近日这一罕见公告一度引发市场热议。多年“一基未发”、高管变更不断,这家基金的状态可谓当下众多中小基金发展困局中的缩影。而在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大背景下,叠加监管趋严以及行业降费等影响,中小基金公司如今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要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抓住机遇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迫在眉睫。

江信基金5位核心高管集中离职

根据江信基金公告,公司王安良、李震、汪鹏3位副总经理和首席信息官付明离职皆为“个人原因”,另一位副总经理郑昱则为退休离任。同时,江信基金宣布,于去年10月才升任公司总经理的原亮代任首席信息官。

核心高管的集中离职,基金还能否正常运营?在近日召开的江西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集体接待日上,面对投资者提出的疑问,国盛金控方面回应称,国盛证券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和监管要求,支持江信基金根据行业和自身实际情况独立自主经营发展。公开资料显示,江信基金成立于2013年1月,控股股东国盛证券持股30%,国盛证券为国盛金控的全资子公司。

根据国盛金控年报,江信基金2023年营业收入仅约1668.5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50%,主要由于报告期专户业务规模大幅减少;公司营业利润亏损约4525.05万元、净利润亏损近4569.5万元。截至2023年末,江信基金总资产约7996.86万元,较上年末下降31.21%;净资产6244.38万元,较上年末下降42.26%。国盛金控投资江信基金股权的账面收益也在减值,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减少约1370.85万元。

Wind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江信基金净利润整体呈现下滑态势,多个年度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至今的四个连续亏损的年度内,江信基金亏损额分别达1034.72万元、2115.89万元、6671.15万元、4569.5万元。管理规模方面,江信基金自2015年的9亿元一度扩容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40亿元左右,而此后规模收缩至如今不足30亿元且有近七年“一基未发”。而早在2017年,国盛证券就有意将其持有的江信基金30%股权“清仓”转让给中江信托,后因中江信托不符合股东资格而终止。彼时公告称,江信基金业务结构相对单一,发展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公司在公募基金行业业务发展诉求。

股权转让“烫手”

不仅江信基金,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如今也正面临层层压力。

今年以来,高管变更在中小基金中也较为频繁。“叠加近期公募基金降费以及行业出清,中小基金公司高管或面临着较大的业绩压力,当基金公司业绩达不到股东方的要求时,则更容易发生高管层频繁变更等问题。”天相投顾方面表示。

5月15日,九泰基金公告,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玉不再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总经理一职由徐进担任。据统计,徐进也是该基金自2014年成立以来的第5任总经理。再如此前4月30日,成立已逾18年的益民基金也公告,总经理王德明因个人原因离任,由董事长马赟代任总经理职务。公开资料显示,王德明2022年6月加入该基金,任职不满2年时间。而代任总经理职务的董事长马赟则在2023年8月才加入益民基金,其前任党均章、纪小龙任期也均未超过两年。截至目前,益民基金总管理规模由此前一度百亿规模缩水至仅20多亿元。

还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股权近年来则被挂牌转让。如作为金信基金股东之一的安徽国元信托年初就在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挂出其所持的金信基金31%股权转让的信息,该股权转让已经以3720万元的挂牌底价成交,目前正等待监管审批。若能获批,安徽国元信托将退出金信基金股东名单。

而有一些股权转让则略显“烫手”。如多次挂牌转让无人接手,中航信托于近日再次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布信息,拟通过公开挂牌交易方式转让嘉合基金8181.82万股,参考价格面议,时间区间为自2024年5月13日至2024年11月1日。目前中航信托与上海慧弘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列嘉合基金第一大股东,均持股27.27%。此前2022年12月和2023年年中,中航信托两次以1.68亿元的价格拟转让持有的嘉合基金股权,但挂牌期满均无人接手;2023年11月,中航信托再次挂牌转让并降价至1.51亿元,然而仍旧未找到合适的受让方。

此外,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多次转让安信基金5.93%股权也并不顺利,转让价由8500万元降至7650万元;北京华远集团拟转让其持有的红塔红土基金30.24%股权也尚未完成,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此前也欲出售所持红塔红土基金25.74%股权也没能找到受让方。

引入新股东增资“输血”

增资是股东支持基金公司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天相投顾方面分析称,当部分中小基金公司面临行业竞争加剧的生存压力,营业收入甚至不足以支撑自身运营成本时,或需要股东层面的“输血救急”,股东注资也成了比较直接且快速的短期救急方式。

如新沃基金自5月份以来也已连续两次增资,合计增资1596.5342万元,增资幅度为11.40%。两次增资后,新沃基金也引入了两家新的股东——青岛金家岭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岛海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此外,近年来湘财基金、凯石基金等多家公司也相继增加了注册资本金。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小基金通过增加公司的运营资金为自身发展“输血”,有望补充营运资金、扩大业务规模、强化投研团队等,未来在差异化竞争中实现“突围”。

“中小公募基金在行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面临着较大的出清压力,虽然短期股东注资以及更换管理层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如果中小公募基金没有找到自身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长期来看很难获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此外,过于频繁的高管层变更无疑会使得公募基金的管理层决策稳定性相对下降,对公司投研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天相投顾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对众多中小基金而言,如何才能“逆水行舟”突破发展困境并站稳脚跟?采访中,天相投顾方面表示,这些公司如果想要在行业“马太效应”中脱颖而出,则需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在投研核心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合规风控水平等方面构筑突出的竞争优势。

具体来说,在公募基金同质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小基金公司或更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优势特点进行差异化发展,突出自身强项。如对于一些券商资管系的公募基金公司而言,可以凭借其在不同资产类别上的多元化研究实现专业化投资,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投资配置策略;对于一些银行系公募基金而言,可凭借其资金优势以及固收投资管理优势,重点发展稳健型的产品策略。此外,对于其他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较小的管理规模可能使得其投资策略灵活性更强,初期则更容易做出超越市场表现的产品业绩,打造小而精的旗舰产品。

头部基金公司强者恒强,中小型基金公司弯道超车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差异化、特色化经营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积极谋转型、谋突破的中小基金中,近年来也正涌现出一批“逆袭样本”。“作为较新成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截至2024年一季度,成立于2013年11月的永赢基金管理规模达到4163.37亿元,远超同期成立的公募基金,可以算是公募基金差异化发展的成功案例。”采访交流中,天相投顾方面分析称,该基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固收基金产品作为抓手,通过丰富的固收产品线在“理财替代”和“低波固收+”方向持续发力。另外,公司还擅长利用自身在银行系金融科技上的资源禀赋进行技术赋能,持续加大在金融科技、量化信息系统的投入以提高综合价值。

另一家颇具代表性中航基金则积极参与公募REITs业务布局。三年多来,该基金的管理规模从两位数快速跃升至超350亿元。中航基金相关负责人此前就表示,这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REITs市场的空间非常大、前景非常好,对于公司转型发展和走特色化经营的道路也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对公司来说也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募基金差异化发展谋求创新的过程中,应当追求切实提高公募基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投资者创造更优投资获得感的‘真创新’,尽量避免蹭热点、抢噱头,实质上只是为了‘赚规模’的‘伪创新’。只有真正做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才能够从长远的站稳脚跟。”上述天相投顾相关负责人强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