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順日報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個包含全功能血腦屏障的人類“迷你”大腦。這一成果有望增進科學家對多種腦部疾病的理解並改善治療方法,如中風、腦血管疾病、腦癌、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細胞·幹細胞》雜誌。

大腦內的血管被一層緊密堆積的細胞覆蓋,構成血腦屏障。這嚴格限制了從血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分子的大小。功能正常的血腦屏障能有效阻擋有害物質,同時允許必要營養物質進入大腦,從而維持大腦健康狀態。但該屏障也阻止了許多潛在的有益藥物進入大腦。此外,當血腦屏障發育不良或出現破裂時,會導致或惡化多種神經系統疾病。

此前,尚未有科研團隊成功創建出具備全功能人腦血管屏障的大腦類器官。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成功地將一個直徑3—4毫米的大腦類器官與一個直徑約1毫米的血管類器官融合,形成一個直徑略超4毫米(約芝麻籽大小)的球體。這個新型結構體被稱爲“血腦屏障(BBB)組裝體”。

該組裝體由特定腦疾患者的幹細胞培育而成,因此能夠反映可能導致血腦屏障功能障礙的基因突變等條件。研究團隊採用這些患者的幹細胞,成功構建了能夠精準再現大腦海綿狀畸形關鍵特徵的組裝體,爲深入探究該腦疾病的分子與細胞病理學機制提供了嶄新視角。

研究團隊認爲,該模型具有廣泛應用前景:根據患者獨特的基因和分子特徵爲其量身定製治療方案;爲多種神經血管疾病建模;更準確快速地分析潛在腦藥物是否可以有效穿越血腦屏障;支持向大腦提供基於免疫的治療等。

近年來,類器官技術不斷進步,其中腦類器官對於研究和模擬人類神經和血管疾病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腦發育研究、腦疾病建模和新藥開發方面展示出巨大潛力。然而,普通的腦類器官已經面臨培養週期長、成本高的問題,擁有全功能人腦血管屏障的腦類器官更是一直沒能出現,這都限制了它們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此次的成果,可以說爲相關領域填補上了一塊缺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