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我省一些高校陸續開設婚戀文化課程,受到學生歡迎——

“懂愛”是素養,“會愛”是能力

□ 本報記者 程曉琳 楊頻萍

今年5月,教育部開展首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記者走訪發現,爲解決部分大學生婚戀焦慮,我省一些高校陸續開設婚戀文化課程,受到學生歡迎,有些熱門選課甚至要“拼手速”。

“如何用一種顏色描述原生家庭的心理氛圍?你覺得原生家庭對你未來組建家庭的信心有影響嗎?”近日,在南京師範大學的一堂《親情友情愛情》課上,任課教師、南師大心理學院副教授殷飛向學生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原生家庭的氛圍。爸爸媽媽遇到矛盾時是吵架還是和顏悅色地溝通?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的婚戀觀。”《親情友情愛情》這門課是南京師範大學開設的博雅教育課程之一,每週三上課時,全場座無虛席,還有許多沒搶到課的學生前來“蹭課”。

調查顯示,青年人的婚戀觀更強調自由選擇、平等和幸福感,而不是傳統的家庭責任和壓力。宿遷學院教師呂甜甜發現,互聯網時代出生的大學生,個體自主性很強,其婚戀觀也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徵,“我們不是強加給大學生某種理念,或者爲學生做決定。在兩週左右的課時中,我們希望通過給予學生更多信息,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多個層面,啓發他們去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與其說是在對學生進行婚戀教育,不如說我們在對他們進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徐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女生的比例超過八成,學校專門開設了《女性心理學》選修課,其中就有關於婚姻家庭的內容。該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張琰說,大學生的人格還沒有完全成熟,要在自我認同、親密關係、學業上進行艱辛探索,所以疊加的壓力非常大,需要學校對他們進行引導教育。“我們還會通過婚戀主題講座、心理沙龍、團體心理輔導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婚戀觀念,提升他們在戀愛、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素養和能力。”

青年羣體在婚戀方面會遇到諸多誤區。張琰舉例,有的人擇偶標準過於功利,忽視了對方的人品、情感等方面;有的人缺乏愛的能力,戀愛經常始於對戀愛對象的完美幻想,混亂於交往過程中的誤解與爭吵,終止於自己不被包容、不被滿足的受害者心態;一些學生由於創傷性的成長經歷,不敢與人建立信任的連接。“我們開設互動式和討論式課堂,開放心理諮詢中心提供諮詢,幫助部分有婚戀焦慮的學生減輕負面成長經歷帶來的心理阻力。在青年婚育觀形成中,家長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就開設家長課堂,讓家長引導孩子樹立獨立自主、平等和諧的健康戀愛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