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光莉 通訊員 鍾勇

5月19日,在龍塘河村蜂糖李套種黃精種植基地,10餘名村民熟練操作割草機,給林下黃精除草,李樹上掛滿了未成熟的青果。

“藥材種植,三分種七分管。最近雨水多,雜草生長旺盛,土壤營養度降低,影響土壤通透性,不利於黃精生長,需要及時除草、適當施肥,精細管護才能讓黃精長得好。”龍塘河村黨支部書記、種植大戶楊軍朝介紹。黃精的最佳採收期一般爲4年到5年,一年需要定期進行三輪管護。現在正是黃精今年第二輪管護期,每天需要聘請大量工人給黃精除草,後期還要進行培土、排溝、施肥。

據悉,楊軍朝的李子基地曾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郊野嶺。2009年,夫妻倆將村裏的荒山荒坡統一流轉後,進行集中連片開發,因地制宜先後種植了200畝油茶、150畝蜂糖李和30畝脆紅李。爲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2020年,該基地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在果林下套種了185畝黃精。

“林下套種黃精,不僅可實現產業增效、土地增值、村集體經濟壯大,也促進了村民就近務工增收。”楊軍朝說,栽種的蜂糖李2022年開始掛果,產量、品質和銷售都還不錯,每年可帶來10餘萬元的收入。黃精今年10月也即將迎來採收,預計收穫90畝,產量20餘萬斤,產值超過100萬元。

凱本鎮氣候溫和,降水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4%,對於發展林下黃精等中藥材種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該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興村”思路,立足山、水、林等生態優勢,緊扣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穩定抓好雜稻制種、冷水養殖、烤煙等產業的同時,做實做細“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推進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高標準打造全鎮9700餘畝中藥材種植基地,不僅盤活了大片低效山地資源,還帶動800餘人通過山地租金、就業薪金、分紅股金等多種方式,享受產業發展紅利,讓羣衆鼓起“錢袋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