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非机动车“围堵”人行道与地铁站如何解

上海正在推进解决非机动车停放难题,优化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

邬林桦

5月15日早高峰,地铁11号线三林东站专门辟出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秩序较好。

晚高峰时段,地铁13号线金运路站8号口外非机动车占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中午时分,愚园东路上很多非机动车占据人行道和车道。 均 邬林桦 摄 本报记者 邬林桦

天气渐暖,市民骑车通勤出行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非机动车乱停放、影响局部出行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

高出行量和停放设施不匹配,高峰期共享单车调度无法满足需求……连日来,记者探访上海多个区域发现,地铁站和部分商圈周边的人行道成为乱停放“重灾区”,个别路段甚至出现非机动车“围堵”人行道、机动车道的情况。

作为地铁接驳和中短距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非机动车对很多市民来说是“刚需”。此前,曾有人提出应控制上海的非机动车总量,尤其要限制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和区域,但在一些市民和专业人士看来,应科学看待交通需要催生的市场需求,对于非机动车乱停放行为,既要通过改进管理堵住陋习,也要增加停车设施从源头疏解乱象。

地铁口非机动车绵延百余米

5月13日晚高峰,记者来到地铁13号线金运路站,由于该站毗邻金沙江西路和金运路,车站周边空间资源有限,多个出口外都停满了自行车、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仅8号口一处停放的非机动车就在200辆以上,绵延百余米。这些车辆牢牢占据着狭长的人行步道,车辆都是紧贴着停放,几乎没有什么空隙,连隔离栏外的人行步道上也停满了车。还有一排车甚至停到了马路的非机动车道上。

本就不宽的人行步道,被停在路边的非机动车进一步压缩,剩下可供人通行的空间捉襟见肘,勉强能满足两人擦肩而过。

家住江桥的陈先生在金运路站乘地铁出行有近5年了,从家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靠电动自行车解决。他告诉记者,从最初通勤到现在,站外的环境一直就是这样。“如果有人在现场管理,秩序稍微好些,地面也画了停车标线,但根本不够用。有时早上来晚了,就只能把车停在远处再走过来,不然插空停都找不到位置。”

而在中心城区,很多地铁站出口连接道路的空间本就局促,路面被停在路边的非机动车挤占,行人“举步维艰”。

人行道如同“露天停车场”

设有固定停车设施的地铁站,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则明显不同。同样是金运路站,6号口外为了避免自行车、电动车无序停放堵塞通道,在站外加装了密集的阻车桩,限制车辆违规停放,给行人留足通行空间。

地铁11号线三林东站,则在2号口外专门辟出一块空地供非机动车停放。5月15日早高峰,记者实地探访看到,虽然车辆依旧停得满满当当,但由于加装了导向标志、指示标牌,并设置隔离栏杆,人行道与停车区域实现分隔,停放区内的非机动车井然有序。

然而,该站周边分布多个居民区,随着非机动车出行量增加,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出行量明显增加后,一些上班族来晚了就面临无处停车的窘境。“没办法,只能腾挪出个空间,能让车子立得住就行。”市民吴小姐说。

除了没地儿停车,有时候市民停放的车辆还会被挪离原来的位置。5月13日下午,一位小伙子在金运路站外的车堆里扒拉了十几分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自行车,而这一位置与他此先停放的位置相距十余米。经过一番折腾,他才从层层叠叠的包围中将自行车“拽”了出来。

除了地铁站,一些商圈和支小马路,同样遭遇非机动车“围堵”。

工作日中午和晚高峰时段,本就狭窄的愚园东路经常有非机动车和外卖骑手车辆无序地停放在车道上,高峰时期甚至会占据接近二分之一宽的车道。

“每次开车路过这儿得格外小心。”在东海广场上班的张小姐表示,这一路段是她上下班必经之路,乱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让本就不宽敞的机动车道变得更加拥挤,“每次经过,都倍加小心,生怕蹭到车或人”。

实际上,愚园东路的人行道上已经规划了非机动车停车位,但一些外卖骑手和车主为了图方便,往往无视这些停车位。“大家都想把车停得离商家近一些,这里停车区域就这么大,也没办法。”一个把车停到未画线区域的外卖小哥说,“大家都这么停。”

也有不少区域的人行道,成了非机动车的“露天停车场”。早高峰时段,记者在陕西北路沿线探访时看到,陕西北路奉贤路路口周边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边靠近商场和写字楼,停车需求大,而空间有限,人行道经常被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占用。”附近商业广场的保安张先生说,商场方面也加强了管理,但难度不小,“这边想停车的人还没来得及规范,另一头就有人把共享单车停在了人行道上,只能等运营人员把车子拉走了”。

非机动车不应“一堵了之”

非机动车“围堵”地铁站、商圈周边人行道的现象,不止在上海一地出现。近几年,随着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加,相关现象多次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

这背后,首先反映的是一种现实需求——非机动车是市民出行交通接驳的主要方式之一。有专业人士表示,在畅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上,非机动车有着灵活性和低成本等多种优势,“它们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刚需”。

相比公交车,多名受访市民认为骑非机动车出行更灵活、机动,特别是应对一两公里的短距离通行,是很多人日常通勤的“刚需”。刚在松江新城安家的市民杨先生每天乘地铁通勤,他特意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用于从家到地铁站的交通。“其实也有公交车,但班次数量有限、到站时间也不太可控,有时一等就是一二十分钟,自己骑车更准时。”

共享单车也解决了很多市民的短距离出行需求。某共享单车企业区域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上海的共享单车投放总量控制在90万辆左右,对其在地铁站周边乱停放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企业都在不断加强管理。

可是问题仍然存在。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地铁站周边的共享单车清运和投放是根据用户的骑行需求决定的,但因为停放空间有限,早晚高峰期间,及时、精准投放车辆并不容易。“共享单车在早高峰时都涌向地铁站,但我们清运车容量有限,路上又堵,难免造成短时间的乱停放情况。到了晚高峰,很多地铁站周边的停车空间有限,车辆无法投放到位,又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记者了解到,曾有人提出,应当通过总量控制来解决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对此,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运行分析与仿真研究所所长于琛认为,非机动车是较为便捷、经济、绿色的出行方式,“市民群众对非机动车确实有需求,不能一堵了之,尤其对于地铁站周边的非机动车‘围堵’现象,还得多研究如何疏导,而不是琢磨如何减少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