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杭州日報

“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 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

在這200多分鐘的詩詞共讀直播裏 我和女兒朗朗誦讀,播種詩心

記者 於佳

作家婉玲,喜歡看書,也喜歡逛書店,在西湖副刊的“有家書店”欄目中,她分享過在這座城市的閱讀地圖,從西湖邊到街巷,從二手書店到南宋書房,從地鐵上到社區書店……婉玲曾寫道,“總有些人,不斷走進書店,感悟文字中的縱橫捭闔,享受書中的快意人生,哪怕是吉光片羽,也總是不虛此行。”

婉玲熱愛散文,她總是試圖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去與詩意聯結,去尋找平凡生活中的一種釋然和鬆弛。她寫山野的日常,她寫四時的風雅,她在行走中丈量文學——

在春日的北京,在丹柿小院,她重讀老舍的《駱駝祥子》,“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在上海的雨天,在張愛玲寫下《傳奇》的愛林登公寓,“陽臺外是全上海在天際雲影日色裏,底下電車噹噹的來去”;在昆明文林街,她找尋汪曾祺筆下的情境,隨身帶着汪曾祺的作品《慢煮生活》。

這一次,婉玲講到的閱讀故事,是她和女兒小云一起播種的詩心,正如俄國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所言,“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

口述:何婉玲

詩詞,是最美的語言。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爲了與女兒小云共同學好古詩詞,我買了很多與古詩詞相關的書籍。比如,《蔣勳說唐詩》《給孩子的唐詩課》《小學生必讀詩詞112首》《中國媽媽的唐詩課》《桃李春風一杯酒:唐朝詩人的快意人生》《康震古詩詞81課》《說詩講稿》……

小云讀小學三年級時,暑假裏,我們除了一起讀古詩詞書外,還在喜馬拉雅平臺嘗試了詩詞共讀。我們就像平時睡前講故事一樣,打開語音直播按鍵,像電臺主播一樣——“大家好,我是小云!”“大家好,我是小云的媽媽。”“歡迎收聽我們的共讀古詩詞。”——這是我們每日共讀直播的開場白。

每次直播,我們只講一首古詩詞,時長20分鐘。小云介紹詩人生平和詩詞創作的背景故事,我負責解析字詞。在直播前,我們會事先預習功課,但我們並不將直播作爲一項課業,而是保持鬆弛和愉悅。我們盤腿坐在牀上,書本攤開在腿上,想到哪兒講到哪兒,有時卡頓不知講什麼,就朝腿上的書看上幾眼,或者乾脆拿起來朗讀。

令我意外的是,女兒的記憶力超乎想象的好,小云能把白天在書中讀到的內容,非常完整地轉述下來。比如講蘇東坡,小云在《康震古詩詞81課》中讀到,“蘇東坡除了勞動、寫詩,還健身。蘇東坡有一整套健身方法,比如:半夜十二點以後,披衣而起,盤膝面朝東方,上下牙齒叩擊三十六次;按摩腳心以及‘臍下腰脊間’直至發熱;雙手摩擦眼、面、耳、項直到發燙;摁鼻樑六七下,梳頭一百多次,然後一覺睡到大天亮。”她把蘇軾的健身祕訣分享給直播間的聽衆,邊講邊咯咯笑個不停。

就這樣,在這個小小的線上直播間,我和女兒你一句我一句地講着古詩詞故事。粉絲不多,但每次都有二十多人同時在線,並在直播間留言互動。

寂靜的家中,我們講李白是謫仙人,從天上來,帶着仙氣,仰天大笑出門去,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講杜甫居於浣花溪草堂時,茅屋的茅草被風吹走了,他拄着杖子,一路顛簸着去追那些茅草,還遭到附近小孩的哄搶和嘲笑,當他聽到戰事結束後,快樂得像孩子一樣大笑,一路高唱“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講到山水詩人王維住在輞川(今陝西省藍田縣),和好朋友裴迪一起在輞川旅行,還發掘出輞川的二十個景點,爲每個景點命名、寫詩,比“西湖十景”的命名時間還早……

隔着小小手機屏幕,我們講,陌生人聽,若是有不對的、忘詞的、疙疙瘩瘩的,這些素不相識的聽衆全部給予包容,只是一個勁兒地鼓勵着:“只要是詩詞,都愛聽。”

雖然彼此見不着,雖然沒有芭蕉夜搖,沒有月明星稀,彼此隔着手機隔着地理空間,但因着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楊萬里的“泉眼無聲惜細流”,崔顥的“白雲千載空悠悠”,查慎行的“微微風簇浪”,杜甫的“潤物細無聲”,依然覺察出一份人工智能時代的文雅來。

在熠熠閃爍的詩句面前,我們盡顯詞窮,說的最多的只是,“這首詩寫得很美”。讀詩讓人心生歡喜的,不正是這份文字之美麼!

在這十幾天的直播中,我們還有幸遇到一位湖南聽衆,每天準點來,從未中斷。以至於有幾個晚上,我們想偷懶,但想着還有這位朋友,也許正在手機另一端靜靜等候着,便生出某種責任感,準時去赴這場詩詞共讀之約,哪怕這場直播,只有這樣一個聽衆,也值得。

遺憾的是,後來我才知道平臺有直播規則,未成年人不能直播,因此,我們的古詩詞共讀直播就此下線。但共讀古詩詞,也已經是我和小云的日課,只是我們將直播變成了錄播,照舊盤腿坐在牀上,一人一本古詩詞書,手機錄音打開着,我們朗朗誦讀,我們暢所欲言。

雖然缺少了聽衆的互動,但依然在詩詞共讀中,感受到了詩詞之美。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葉嘉瑩說,“只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出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從閱讀唐詩宋詞得到的滋養,早已浸潤於我們的心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