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系風險化解有了新進展!

5月22日,券商中國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來自湖北武漢的券商華源證券,擬通過競價方式收購中植系旗下北京中植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中植基金將名下標類業務、相關資產、員工、系統和機構整體轉讓予華源證券。

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雙方已經初步簽訂協議,正等待監管的批准。

據悉,此次收購對於華源證券而言,將批量引入400億左右的標類資產和高淨值客羣,能夠對其財富管理業務帶來助力,也與其未來財富管理發展戰略方向相契合。與此同時,由於該項收購符合政策導向,有利於助力監管風險化解,受到業界認可。

中植系風險化解進展:中植基金整體出售

2023年以來,中植集團爆發出相應的風險,其風險處置也受到外界關注。

繼去年4月,國聯證券拿下中植系旗下中融基金75.5%控股權成爲主要股東後,又一家券商衝鋒陷陣走在化解中植系風險的前列。

“華源證券整體收購了中植基金,繼續助力監管化解風險,目前雙方已經簽約了。”5月22日,一位行業內知情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提及中植基金,業內人士或許還比較陌生,但是中植基金的前身恆天財富、大唐財富、新湖財富等,在財富管理領域尤其是第三方銷售方面,則是如雷貫耳。

由於受基金銷售新規的影響,2022年1月,中植集團公告稱,旗下北京恆天明澤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北京植信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唐鼎耀華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北京晟視天下基金銷售有限公司,四家獨立基金銷售公司的整合工作完成。

根據相關公告,完成“四合一”的北京中植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簡稱“中植基金”),由中植財富控股有限公司、恆天財富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新湖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大唐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晟財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持股,註冊資本由5000萬元增加到3.5億元,是一家取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獨立基金銷售機構。

據知情人士介紹,2023年以來,受中植集團影響,中植基金標類業務保有規模及團隊人員規模快速下降,爲保護投資者權益,防範出現嚴重客戶投訴事件及社會負面輿情,中植基金在監管部門指導下,積極尋求解決途徑,擬對中植基金標類資產進行儘快處置,多家券商與之進行了接觸和談判。

最終,由華源證券通過競價方式成功競得該標的,根據轉讓協議,中植基金將把名下標類業務、相關資產、員工、系統和機構整體轉讓予華源證券。

“目前雙方已分別成立簽約小組、產品遷移小組、運營融合小組等7個工作組,全力推進資產轉讓工作開展。”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華源證券謀求做大

整體收購中植基金背後,折射出國資控股後華源證券謀求做大做強的決心。

據悉,華源證券成立於2002年,是國內唯一一家註冊地位於青海省的證券公司,其前身爲三江源證券、天源證券、九州證券。

2023年1月,武漢金控集團接手九鼎集團轉讓的股權,成爲實際控制人後,華源證券動作頻頻。去年2月,該券商董監高團隊發生變更;同年7月,其公告將行政總部遷移至湖北省武漢市;同年9月其宣佈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正式從九州證券更名爲華源證券。

今年4月,華源證券宣佈完成新一輪增資擴股,4家武漢國資股東增資共16.76億元,註冊資本由33.7億元增至45.76億元,資本實力與抗風險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對於此次收購,業內知情人士表示,中植基金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客戶資產比較優質,產品銷售能力和營銷人員戰鬥力較強。對華源證券而言,批量引入400億左右的標類資產和高淨值客羣,能夠對華源證券的財富管理業務帶來極大助力,也與其未來財富管理發展戰略方向相契合。與此同時,此次收購符合政策導向,屬於助力監管風險化解、踐行金融國企擔當的具體體現。

此前,華源證券披露了2023年財務報告,這是其在股權變更後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年報顯示,該公司由於清理歷史包袱,2023年營業收入虧損2.73億元,淨利潤虧損9.07億元。不過,2024年一季度,華源證券迎來了“開門紅”,實現扭虧爲盈,收入約2.5億元,利潤總額超過4000萬元,尤其是華源證券單體實現了2020年以來首次盈利。

截至2023年年末,華源證券資產總額111.75億元,較年初增加69.2%;淨資產48.14億元,較年初增加 22.1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