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外资对内地股票的配置相对较低,如果业绩好转和资产价格稳定,外资可能增加配置。

据悉,摩根大通第二十届全球中国峰会将于5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以“二十年再出发”为主题,本届峰会汇聚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1300家企业的超过2500名参会者。

据第一财经了解,此次演讲嘉宾邀请了重磅的海内外投资人和企业家,包括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再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城堡投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肯·格里芬,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及主席蔡崇信,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曾毓群等。

峰会召开之际正值中国推出大力度的地产和经济刺激措施,外资开始回流中国内地和离岸股市,香港恒生指数近期累计涨幅接近25%,进入技术性牛市。国际投资者如何评估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今年股市的涨势是否能持续?

对此,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在峰会前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展望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前景。在朱海斌看来,前四个月房地产数据还在下行,未见企稳迹象。于是政府出台新一轮房地产政策,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仍需观察,不过这对提振市场信心有积极作用;刘鸣镝则称,摩根大通从去年10月开始全面看多中国股市,但未来业绩增速能否企稳是后续资金会否继续流入的关键。当前外资对内地股票的配置相对较低,如果业绩好转和资产价格稳定,外资可能增加配置。同时,内地公募基金的股票类配置在20.5%,较2021年四季度的28%有下降,未来有增加空间。

地产刺激政策效果将主导经济走势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反弹,好于预期,但4月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各界认为,全球对中国出口的强韧需求仍是重要驱动力,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另一部分是因为全球去库存结束。同时,全球电子产品周期从2023年底开始上行,推动电子产品出口回暖。

具体而言,朱海斌指出,中国2024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已从去年年底的4.9%调整至5.2%,一季度GDP增速达5.3%,高于预期。经济增长主要由生产拉动,工业增加值和出口表现强劲,尤其是出口量增长超过10%。制造业投资在政策支持下也表现亮眼,但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导致政策进一步放松。

就经济的“三驾马车”而言,消费增长平稳,但不及生产端。PPI和GDP平均指数持续负增长,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会有所改善,但低通胀压力仍存,内需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出口则是一大亮点,中国在出口多样化和产品升级上取得进展,新兴市场出口份额增加,新能源等新兴产品的出口比重提升。中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增强,部分抵消了传统产品出口的疲软。

就投资端来看,制造业投资表现优异,但房地产投资前四个月接近10%负增长。新房销售、开工、竣工数据同比下跌,不过跌幅有所收窄,这也导致了近期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加码。就需求端来看,央行主导进一步放松房贷政策,将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15%,为历史最低;在供给端,政策强调去库存,鼓励地方政府购买库存房,转为保障房和租赁房。央行推出3000亿再贷款资金,预计可支持5000亿银行信贷,最终可能达到6000亿~7000亿的规模。

虽然政策力度加大,但朱海斌也提及,对房地产需求的恢复需持谨慎态度。保交楼和去库存的政策方向正确,通过再贷款支持地方政府购买未售住房,将存量商品住房转为保障房和租赁房,具备多重积极效果——提升投资,即增加保障房和租赁房建设,部分对冲商品房投资下降;缓解库存压力;刺激内需,即通过增加保障房和租赁房供应,有助于提升受益家庭的消费能力,加快市民化进程。

当前,市场整体持审慎乐观的态度。例如,有观点认为,当前房地产库存规模较大,尤其是低能级城市的库存压力较为显著,完全消化过剩库存所需的资金规模庞大。本次注入的资金旨在体现政府对于平抑房地产行业波动、改善库存状况的决心,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央政府为全市场兜底。根据标普信评的估测,当前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约为3.7年,若使市场回归到2.7年的过往去化水平,则需要增量资金超过3万亿元。

总体来看,摩根大通认为,虽然4月经济数据低于预期,但在近期政策调整后,预计未来几个月经济数据会好转,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5.2%。

企业盈利能否企稳决定中国股市反弹幅度

中国股市的反弹近期引发关注。中国在岸、离岸股市年初至今都已经历一波反弹。截至上周,自1月下旬的低点以来,MSCI中国指数已上涨了31%,过去一个月上涨19%,表现优于大多数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股市。在此过程中,指数市盈率从7.9倍上涨至10.5倍。反弹能否持续,以及刺激政策效果如何,就成了投资者当下最关注的问题。

“去年10月底,我们转为全面看好中国股票,并在模拟仓中将股票配置提高到100%。尽管今年1月股票市场有些困难,但目前已回到更高的点位。”刘鸣镝称,未来盈利的企稳复苏将是股票市场能否继续反弹的关键。

摩根大通进行了大量中日市场的比较研究,例如,东证TOPIX指数高点在1994年,MSCI中国指数高点在2021年。若将两者拟合,目前MSCI中国处于类似东证1997年二季度末的阶段。MSCI中国的估值比东证当年的估值低很多。东证从1989年到2023年经历了10次上涨和10次下跌。上涨平均回报70%,下跌平均下降40%。业绩的上修或成长与上涨时间段一致,业绩下跌与下跌时间段一致。尽管业绩不能完全决定股票涨跌,但对大势有显著影响。

她称,过去几年业绩表现最佳的市场,如印度和日本,吸引了大量投资。同时,东京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回购和分红政策的改革也增加了投资者的回报。近期,港股中表现最好的互联网板块,也是回购力度和业绩改善幅度最大的板块,回购和分红的增加显著提升了投资者的回报。

就资金配置来看,刘鸣镝指出,外资对内地股票的配置相对较低,但随着业绩好转和资产价格稳定,外资可能增加配置。同时,公募基金的股票类配置在20.5%,较2021年四季度的28%有所下降,未来有增加空间。

目前,摩根大通认为更多的行业会受益,例如材料、工业、IT等,但该机构也表示将更关注各个行业的龙头,在宏观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行业领头羊能够提高市占率。此外,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当前四类股票可能能够跑赢大势——市占率可以维持稳定提高的企业;在细分市场赛道的领先企业;性价比较高的出口企业;AI相关企业。

谈及新“国九条”的影响,刘鸣镝认为改革措施对市场将带来正面影响,总体而言是提高存量公司的质量、减少配股和发新股的速度。她表示,从2013年中到2023年中,A股和美股市场都发行了1.6万亿美元的股票。不过,美国股市回购9万亿美元,呈现净回购。而中国内地的股市回购量为710亿美元。在新“国九条”出来以后,“投资人普遍预计,新股扩容的速度会下降,ST和退市的力度都会增加,并鼓励分红和回购,改革的方向性是很正面的。”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