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策應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打造南通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不靠江”的海安發出“跨江”動員令

□ 本報記者 王世停 丁宏波 通訊員 劉文奇 韓宇

每週六上午,南通東屹高新纖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華慶洲都會驅車經蘇通大橋回崑山家中,一天後再返回海安工作崗位。每週都要跨江往返,但華慶洲樂此不疲:公司在手訂單飽和,生產線滿負荷運行,每天都有30噸搖粒絨和20萬米的四面彈面料運往國內知名服裝企業。

像東屹纖維這樣從蘇南落戶的企業,在常安現代紡織科技園有30多家。該園區是海安跨江攜手常熟建設的南通首家省級南北共建合作園區,依託蘇南先進發展模式和管理經驗,積極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去年園區開票銷售80.52億元,同比增長5.3%;稅收1.77億元,同比增長14.69%。

“跨江融合,如果在行動上慢一拍、節奏上緩一步,就會錯失發展良機。”海安市委書記譚真在全市大會上發出動員令,主動策應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把跨江融合的步子邁得更快、更大、更穩,爭當跨江融合發展先行區,全力打造南通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海安缺江少海,是南通距離長江最遠的縣級市。然而,“不沿江”的海安今年卻頻繁地與蘇南城市跨江“握手”。3月7日,海安黨政代表團到吳江區考察學習。一個月不到,兩地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併成立產業合作園區。雙方約定,將在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科技融通、人才互動等方面形成更多合作成果,奮力打造跨江融合、協同並進最佳組合。

跨江融合,海安早有諸多成功範例。自2013年從蘇南落戶海安以來,江蘇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先後實施三期項目,累計總投資近50億元,助力海安打造錦綸特色產業集羣。不僅如此,公司還將總部搬到海安,目前四期項目正在辦理土地相關手續,將於近期開工建設。

類似弘盛新材料這樣,投資主體來自蘇南和上海地區的規上企業有近200家。海安跨江融合基因遠不止這些,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與蘇南企業形成了高效分工、錯位發展、利益共贏的發展格局。以高端裝備領域爲例,鐵錨科技爲近300家蘇南企業提供產品,18家蘇南企業爲亞威變壓器提供零部件產品。

乘跨江之勢,海安錨定項目建設“頭號工程”。4月以來,海安高新區打響“百人百項目”攻堅戰,瞄準蘇南和上海等地區掀起項目招引建設熱潮,一季度新開工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6個、竣工4個。海安市委常委、副市長盧林介紹,依託在長三角區域常設的28個駐外招商機構,全年預計將在蘇南和上海地區舉辦近百場招商推介活動,在更大範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爲中國絲綢時尚創意中心的吳江,與優質生絲生產基地海安有着極強的產業互補性。海安六成以上企業生產的單絲等產品銷往吳江等蘇南地區,並從恆力、盛虹等企業購入原材料。海安鑫緣集團董事長儲呈平說,將與蘇南企業在產品研發、文化創意、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強合作,共享資源攜手出海。

在科創人才方面,海安引導企業大膽跨過長江去,與蘇州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圍繞企業人才發展需求,持續實施“學子歸巢”計劃,赴上海、蘇南等地區高校開展“海安日”活動。4月22日,海安組織企業走進江蘇大學攬才,瑞恩電氣等4家企業提供招聘崗位近100個,吸引300名應屆畢業生到場洽談應聘。

跨江融合動員令下,海安各區鎮、部門鉚足幹勁,加強與蘇南的對口合作,截至目前已與長三角地區13家平臺機構、科研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8個區鎮與吳江下轄區鎮簽訂合作協議,6名掛職人員奔赴吳江崗位“取經”。

5月5日,海安舉行“跨江融合促發展”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吳江區震澤鎮黨委書記顧全爲學員授課。圍繞震澤概況、特色做法等,顧全分享了震澤鎮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與思考。“跨江融合,首先理念要跨江。”聽完講座,雅周鎮黨委書記楊睿說,該鎮已與震澤鎮簽訂結對協議,今後將與蘇南“小夥伴”常走動,積極承接對方產業轉移。

乘跨江之勢,蓄融合之能。海安市市長趙男男介紹,一季度,海安新簽約並註冊5億元以上內資項目14個、3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8個;新招引認定科創項目56個、服務業項目5個,項目建設繼續位居南通前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