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慄玉晨

中美關係的根基是由人民澆築的,中美關係的大門是由人民打開的,中美關係的故事是由人民書寫的,中美關係的未來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文交流拉近了兩國人民的心靈距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深了兩國人民對於彼此的理解和認同,豐富了中美關係的內涵。當下,各方尤需順應人民加強交流合作的願望,以長遠眼光積極推動雙方人文交流,將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夯得更實,爲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更強大的穩定力量。

5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14屆中美旅遊高層對話開幕致信。習近平主席強調,旅遊是中美兩國人民交往交流、相知相近的重要橋樑。我們熱情歡迎美國遊客來華旅行,結識中國朋友、體驗中華文化、遊覽美麗山水,親身感受真實的中國。希望兩國各界深入交流,凝聚共識,積極行動,以旅遊合作促進人員往來,以人文交流賡續中美友誼,助力“舊金山願景”轉爲實景。

今年是中美建交45週年。45年來,中美關係歷經風雨,砥礪前行,既增進了兩國人民福祉,也促進了亞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兩國雙邊貿易額從1979年不足25億美元到2022年近7600億美元,雙向投資從近乎爲零到2600多億美元,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關係已多達284對。

回顧這45年,最根本的經驗是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中美關係只能搞好,不能搞壞,這既是最廣泛的共識,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唯一正確的相處之道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去年11月,兩國元首就中美關係未來發展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開闢了面向未來的“舊金山願景”。雙方一致同意將共同採取措施加強人文交流,推動中美關係行穩致遠。

中美兩國雖然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道路不同,但人民都善良友好、勤勞務實,都愛祖國、愛家庭、愛生活,都對彼此抱有好感和興趣。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匯流,讓寬廣太平洋不再是天塹;正是人民的雙向奔赴,讓中美關係一次次從低谷重回正道。

1973年9月,費城交響樂團首次訪華演出,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訪華的美國樂團。兩國藝術家合演中國管絃樂作品《二泉映月》,成爲中美人文交流史中的經典一幕。2023年11月,在紀念費交訪華50週年音樂會上,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在兩國藝術家的合作下奏響,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再續新章。從“鼓嶺之友”,到大熊貓保護研究合作;從海倫·福斯特·斯諾基金會,到中國成爲美國第五大入境旅遊客源國,美國穩居中國第一大遠程入境客源國,曾經頻密的人文互動爲中美關係注入汩汩暖流和不竭動力。

然而,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人將中國視爲挑戰美國霸權的“戰略競爭對手”,把圍堵打壓中國當作第一要務,中美民間友好不斷被“政治正確”綁架,人文交流不斷被“對華強硬”毒化。美國務院發佈的赴華旅行提醒讓許多美國朋友望而卻步,而一些中國公民也在美國遭無端滋擾並遣返。兩國人文交流遭遇寒流,往來減少,隔閡增多,誤解加深。此時此刻,更加需要增進人心溝通,更加需要雙向走動的普通民衆爲中美關係多種花少栽刺,多修路少設障。

爲此,我國推出了一系列便利中美人員往來的重大政策利好,包括實行簽證免預約申請,大幅優化自美赴華人員簽證政策,前往中國旅遊的在美人員申請赴華簽證時可免提供往返機票、酒店訂單、行程單或邀請函等申請材料。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採取行動減少旅行、簽證、入境等政策障礙,進一步大幅增加直航航班,儘快調整赴華旅行提醒等級,鼓勵和支持兩國工商、教育、文化、體育、青年、地方、媒體等各界人士加強交往,爲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瞭解與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中美關係的根基是由人民澆築的,中美關係的大門是由人民打開的,中美關係的故事是由人民書寫的,中美關係的未來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文交流拉近了兩國人民的心靈距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深了兩國人民對於彼此的理解和認同,豐富了中美關係的內涵。當下,各方尤需順應人民加強交流合作的願望,以長遠眼光積極推動雙方人文交流,將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夯得更實,爲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更強大的穩定力量。責任編輯:張元(EN00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