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封建制度固有的局限性,使得每个王朝都无法长盛不衰,而王朝的更迭则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能对百姓实施较为开明的统治政策,让百姓可以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种地谋生。

可等到数百年后,王朝的统治者则开始享乐,大开奢靡之风,而对百姓的压榨则会达到空前的高度,甚至会剥夺走他们仅剩的生存空间。

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奋起反抗,为了能活下去,农民则是最先跳出来的群体,毕竟不跳出来就没活路了,跳出来还有一线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是这些农民起义很难真正成功,因为他们的奋斗目标根本不是建立一个更加进步的社会,而是希望能多分点田,不受衣食之忧。

所以,在农民起义挑起头之后,地主阶级往往会趁机加入浪潮,进而窃取农民起义的果实,摇身一变以轻徭役、减赋税来收买农民为自己推翻旧王朝而努力奋斗。

当然,农民起义军领袖自身阶级局限性也注定了农民起义无法真正成功,他们在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往往会沾沾自喜贪图享乐,进而葬送起义的果实。

在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距离我们最近,可谓声势浩大,几乎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而洪秀全也因此成了清政府的头号敌人。

只是清廷的统治者根本想不到,洪秀全曾经只是一个想为清政府效命的读书人,奈何一连的科举失败让他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至于说洪秀全科举为何总是失败,其实倒不能全怪清政府昏庸,他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而英国所发现的洪秀全书法真迹,则证明了他的字毫无亮点,难怪每次科举都失败。发奋读书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之后,读书就成为了无数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而对于洪秀全来说更是如此。

他出生于广东花县一户耕读世家,奈何祖辈不给力,一直未能大富大贵,可这也让年少的洪秀全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当了大官,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在洪秀全15岁那年,成绩优异的他被乡里推荐参加县里的的考试,结果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洪家人觉得祖坟冒了青烟,洪秀全则被整个家族寄予厚望。

世间的事总是很奇怪,越是渴望的东西越难得到,越是无所求的东西越容易得到,正所谓: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洪秀全被族人捧得很高,可结果却摔得很惨。

道光七年,洪秀全去广州参加府试,这是他生平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而他也想当然的认为中举根本没有难度。

可是结果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巴掌,洪秀全落第了,以至于成为了邻里冷嘲暗讽的对象。

洪秀全不肯放弃,他决定重头再来,可家庭的拮据让他只得一面从事农业活动,一面自学,可是命运对他的打击并未停息。

在洪秀全紧张筹备了两年之后,他再次赶赴广州参加府试,可结果依然是落第,思索再三之后,洪秀全还是决心从头再来,毕竟他自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相当多了。

后来由于本村的私塾里缺少教师,洪秀全也因此成为了本村塾师,开始了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备考的生活。科举落第

教书只是洪秀全的无奈之举,他的梦想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三年之后,洪秀全再次赶赴广州应试,结果依然是名落孙山。

这次落第之时,洪秀全已经25岁了,接连三次的打击,让他内心郁闷愤恨,回家之后便重病一场,一度昏迷不醒,自此之后,洪秀全便沉默寡言,举止怪异,成为了邻里乡间的笑柄。

在这次应试中,洪秀全偶然收到了基督徒梁发给他的《劝世良言》,他看了这本书之后,恍惚之中,仿佛看到了另外一条路。

于是他开始抛弃孔孟之书,改信上帝,想着走一条前人不敢走的道路。

只是这条路他走得并不舒坦,在道光二十三年时,他第四次前往广州应试,结果依然是失败,他内心更加愤恨,这更加坚定了他信仰上帝的决心,自此走上了宣传上帝的道路。

于是洪秀全便开始发展信徒,与老乡冯云山一起传教,以说清政府的坏话和迎接美好的未来等理由来鼓动广大农民加入其中。

洪秀全虽然考试不行,但编写的不少教义还挺能蛊惑人心,而跟着他混的民众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展现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

咸丰元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自称天王,国号为太平天国,这场农民大起义正式拉开了与清廷对抗的序幕。毫无亮点

如果洪秀全科举能高中,那么就不会有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至于说洪秀全接连失败的原因,他的书法造诣不高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而英国发现的洪秀全真迹则说明了这点。

目前流传署名洪秀全的书法作品多是伪造品,他的真迹很少,目前被公认的只有两件,一件是存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亲笔诏书,另一件则是存放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中的洪秀全朱批。

这两件书法作品的书体分别时行楷书和行草书,我们仔细审视便能发现洪秀全的书法功底其实非常一般。

他的书法风格信马由缰,不计工拙,很是随意,给人的第一种感觉就是杂乱无章,甚至有些字很难识别。

他的亲笔诏书倒还算工整,但在英国发现的亲笔朱批则完全令人不敢恭维。

在书法界随意写成的手稿恰恰是最能展现一个人书法功底的作品,洪秀全的手稿之杂乱,更显示出他的书法水平在当时难登大雅之堂。

在当时开科取士的年代,十分讲究对字体的考究,当时最备受读书人推崇的则是“馆阁体”楷书,如果能写一手这样的好字,那么绝对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只是洪秀全的书法造诣还达不到当时文人所推崇的境界,这使得他在下笔那一刻就已经落后了,更何况,洪秀全还没有出色的才华,所写的文章也不够精妙,这就使得他的落第成了必然。

这就好比现在的语文考试,如果能写一手好字,绝对是加分项,可是如果字写不好,答卷时所写的字十分潦草,让阅卷老师根本看不懂,想要取得高分,根本是痴人说梦。

可是如果清政府能知道,这个屡次落第的读书人会给他们的统治带来如此大的麻烦,想必早早就给他一个小官做了,只是历史不能假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