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頭顯得步履蹣跚。

今天早盤,恒指低開0.89%,恒生科技指數跌0.5%。資源股回調,紫金礦業跌近3%領跌藍籌。A股亦是全線低開,基本金屬板塊集體回調,曉程科技跌超10%,北方銅業跌逾6%,焦作萬方、江西銅業白銀有色、天山鋁業等跌逾4%。英偉達產業鏈活躍,CPO、低空經濟、算力題材逆勢上漲。

最近外資持續看好中國資產,但同時市場卻並不太強。市場如此演繹,究竟有何邏輯上的變化?從外圍傳來的消息看,有兩大變量影響市場的結構:

一是美聯儲的動作。根據週三(22日)公佈的4月30日至5月1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紀錄顯示,決策者一致表示希望在更長時間內維持較高利率。高盛集團執行長David Solomon表示,美國政府的支出促使經濟展現出更強的韌性,目前他預料今年美聯儲不會降息。這對應的是金屬板塊的大跌和整個股市估值的下拉。

二是北京時間今天早上,芯片巨頭英偉達發佈截至今年4月底的2025財年第一財季業績。總營收和數據中心收入連續多個季度創新高,分別同比增長262%和427%,淨利潤增超620%,還將進行10比1拆股並大幅提高股息分紅。英偉達盤後漲超7%。今天早盤,英偉達概念股亦要明顯強於大盤。

美聯儲的意圖

當地時間5月22日,美聯儲公佈了4月30日至5月1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紀要。該文件顯示,決策者一致表示希望在更長時間內維持較高利率,其中許多人質疑貨幣政策的限制性是否能將通脹降到目標水平。儘管與會決策者評估政策定位良好,但多位官員提到,若有必要願意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整體來看,要走上降息之路可能還需要更長一段時間。

決策者在會上指出,通脹面臨若干上行風險,尤其是地緣政治事件影響。他們指出,通脹帶給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族羣的壓力。有部分與會者表示,今年前三個月的通脹升溫可能來自季節性影響,但也有人認爲,這種升溫本質上意味着不應低估通脹再度抬頭。

紀要還顯示,與會決策者討論更長時間內保持利率穩定,前提是,如果通脹沒有顯示出持續往2%目標移動跡象,另外也討論到如果就業市場出現意外疲軟的情況下減少政策限制。

高盛集團執行長David Solomon更是表示,美國政府的支出促使經濟展現出更強的韌性,目前他預料今年美聯儲不會降息。彭博社今天報道稱,David Solomon在波士頓學院舉辦的一場活動中表示:“我還是沒看到令人信服的數據,沒看到顯示美聯儲將降息的數據。”

他還提到,在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也有助於經濟更好地應對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儘管如此,他坦言,消費者開始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麥當勞和Auto Zone的最新財報顯示,消費者開始縮減支出了。

“如果你同那些真正與美國經濟的中間層打交道的企業CEO交談,就會發現,這些企業已經開始看到消費者行爲的變化。”他表示,“通脹不僅僅是名義上的,它是累積的,一切都變得更貴。你開始看到消費者、普通美國人有這種感覺。”David Solomon表示,與六個月前相比,消費者行爲的改變,提高了經濟放緩的風險。他也提到了地緣政治的脆弱性,並表示人們將不得不長期忍受這一點。

受此影響,今天早盤,亞太股市(除日本外)基本上都處於弱勢。香港市場低開之後,股指持續下行;A股早盤的表現亦是如此,韓國和澳大利亞的股指亦表現低迷。值得注意的是,受益於美元降息預期的金屬板塊今天早盤狂跌。而昨晚,銅鎳等大宗商品期貨跌幅亦是非常大。

英偉達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早盤英偉達概念股表現非常強勁。

英偉達盤後漲超7%,若漲勢延續至明日開盤,股價將首度突破1000美元大關。今天早上,美股盤後,英偉達發佈截至今年4月底的2025財年第一財季業績。總營收和數據中心收入連續多個季度創新高,分別同比增長262%和427%,淨利潤增超620%,還將進行10比1拆股並大幅提高股息分紅。

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聲稱,下一場工業革命已經開始,已經爲下一波增長做好了準備。Blackwell下一代超強芯片正“滿負荷生產”,今年就會看到“大量的Blackwell芯片收入”。

天風證券表示,英偉達不斷迭代新產品,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在AI領域的能力再度突破並可以助推數據處理、工程模擬、電子設計自動化、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量子計算和生成式AI等領域實現突破,新一代產品有望迎來旺盛需求帶動銷量高增,爲未來業績持續高增護航。

事實上,AI最近驅動不少。微軟新品發佈會,將Copilot及GPT-4o全面融入Windows系統。推出“回溯”功能,可以記憶電腦所有操作,搜索歷史屏幕內容。打遊戲時,Copilot可識別遊戲內容給予用戶實時操作建議,全程語音互動。此外,5月23日,聯想FY2024業績會;6月3日,Computex國際電腦展,AMD CEO蘇姿豐將發表AIPC主題演講;6月10日,蘋果WWDC開發者大會,預計將展示AI手機的軟硬件升級。

不過,在美聯儲降息預期衰減的背景之下,成長股的估值可能還會面臨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