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區域型TTO”平臺,即“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技術轉移辦公室的縮寫,是上海對標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先進探索。在該平臺的協助下,本市多家三甲醫療機構開發出了立足臨牀需求和滿足產業實踐創新產品,並實現了醫療成果的產業化落地。

本報訊(記者 左妍)記者從日前在滬召開的2024上海國際生物技術與醫藥研討會首屆醫療健康融合轉化發展論壇獲悉,在“區域型TTO”平臺的協助下,本市多家三甲醫療機構的創新轉化成熟項目集中亮相,項目覆蓋手術室建設、腫瘤檢測試劑盒、電子鼻咽喉鏡、微創手術AR技術等臨牀前沿技術。

腫瘤消融治療作爲一種肺癌局部微創治療手段,可減少健康肺組織的損傷,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鏡中心主任孫加源教授基於臨牀實踐經驗,發明了一款“微波消融軟杆針”。這種微波消融軟杆針適用於在支氣管鏡引導下進行肺部腫瘤的消融治療。相對於傳統經胸壁穿刺消融,支氣管鏡引導下的消融治療經自然腔道進行,其出血、氣胸等併發症明顯降低。

從成功的案例中,院方也得到啓示,在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除了醫療機構以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有系統性的服務平臺予以支撐,同時,醫務人員對於醫學成果轉化也缺乏系統性的知識。因此,上海市胸科醫院近年來積極用好各項政策,完善自身制度,引進專業服務團隊,形成長效的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機制。

“區域型TTO”平臺旨在進一步暢通科研成果產業化——產業成果市場化雙向通道,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融合與閉環發展。和“區域型TTO”平臺簽約合作以來,上海市胸科醫院的成果轉化速度進一步提速,2022年實現成功轉化的“組織工程化氣管”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氣管疾病治療上,胸科醫院在國內一直屬於領先。如果腫瘤堵塞大部分氣道,就要手術切除,國際上氣管手術切除的極限是6釐米,但目前切除後放入的支架不能完全替代氣管功能,患者可能再也無法實現吐痰等功能。胸科醫院與企業合作推進開放性成果產業化LAB項目,由該院腫瘤科譚強主任醫師領銜研發“體內生物反應器”,該項目利用生物再生工程,通過細胞組織培養出一段生物氣管,目前已可做到8釐米。

本次大會上還展示了兩個胸科醫院的最新轉化成功項目,其中,由該院麻醉科主任吳鏡湘領銜的“一種雙攝像頭帶測溫、測壓可視雙腔支氣管導管”項目實現轉化。“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家醫院要成爲研究型醫院必須要走的路。醫院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以此激勵醫務人員開展科研工作。但是,培育一個項目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需要有醫生本人的堅持,還要有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撐。”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侯旭敏介紹,近年來,醫院積極推進學科建設,搭建了產學研轉化平臺高地,通過醫企聯合、醫校聯合、醫所(研究所)聯合、醫工交叉、醫理交叉等形式開展高水平研究,促成項目成果轉化。醫院還通過完善制度,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從臨牀的需求出發找到突破點,實現從臨牀發現問題、在實驗室解決問題,並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最終回饋解決臨牀問題的閉環流程,已成爲一條成熟的標準化路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