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光明網評論員:在年輕人中,“景漂”正成爲一種新時髦。只要你聽說過“北漂”“滬漂”,那麼遵循同樣的構詞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難理解,唯一需要確定的是,“景”是哪個地名的縮寫。答案是:景德鎮。

有媒體考證,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輕人把景德鎮作爲夢想安放之地。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這種人口流動在此後的十多年間並沒有停滯,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一項廣被援引的統計數據是,從2023年往前數的10年裏,景德鎮人口呈淨流入,這在大多呈人口淨流出的中部四線城市中顯得“格格不入”。目前,“景漂”已超過6萬人,其中“洋景漂”達5000人左右,而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在媒體的講述中,每個“景漂”的故事都有屬於各自的酸甜苦辣,如果非要歸納一個共同的關鍵詞,那就是重啓人生。在漂流到景德鎮之前,他們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生活軌道,拿出的考卷也成績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隱或現的人生十字路口,他們把人生的骰子拋向這裏。有人想要成就一番創作事業,有人想呼吸自由的空氣,有人只是單純想“復得返自然”,但無一例外,都是爲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調整到忠於自己內心的頻道上。而景德鎮,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跟一線城市比,低到不可思議的住房等生活成本、舒適自在的生活環境、門檻極低但足夠友好的創業環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產業鏈、不斷壯大的趣緣共同體……這樣的條件組合可謂誘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來景德鎮在打造消費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時代日漸顯現並被不斷放大,鎂光燈下的“景漂”也顯得更加迷人。

對於不少人來說,這裏是一個完美的夢想孵化器。成爲“景漂”,不僅契合了當下不少年輕人更鬆弛、更自省的人生態度,而且成本似乎尚可承受,就算失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擺脫過去的成功學敘事,找尋併成就另一種生活,在這裏真的成爲可能。踏實、確定、安全,變得可感覺、可觸摸,具體而真實。從這個角度說,“漂”不過是表象,“景漂”更像是他們對自己這種生活狀態的自嘲或者自娛自樂。

在人口這個慢變量的威力日漸顯現、城市間“搶人大戰”日益升級的當下,景德鎮的“逆勢”讓不少地方無法視而不見。的確,景德鎮的陶瓷工業基礎、歷史文化積澱甚至消費型城市轉型的契機自然難以複製,但這並不是“景漂”成爲一種社會現象的全部“密碼”。在一個日益開放包容的社會,生活可以也應該有更多種打開方式。而對於年輕人來說,任何能提供這些選擇之地,都可以作爲“夢想開始的地方”。只要夢想可以孵化,至於那個“巢”是啥材質、是否寬敞,似乎都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第二次人口紅利”的宏大議題下,這個樸素的道理仍不過時。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