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前沿分析局

以色列執意攻打拉法地區,已經引起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強烈反對,即便是美國多次勸阻以色列都毫無效果,因此拜登近期打算給以色列進攻拉法的行動劃下紅線,以阻止這場衝突的進一步擴大。

然而針對拜登的這條紅線,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卻非常震怒,甚至在公開場合怒斥稱以色列不是美國附庸,並打算要一意孤行,對拉法展開全面進攻。這真是一點面子也沒給美國留,而且有一名內塔尼亞胡的助理還聲稱,內塔尼亞胡知道反擊美國的壓力,但有必要的話,他會選擇這麼做。

估計拜登本人也不會想到,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以色列,現在竟然敢公然對自己“造反”,真是兒大不由娘了。可就算如此,美國還是不得不支持以色列,否則一旦失去以色列,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就要徹底以失敗告終。

此外,必須要提出的是,“不是附庸”這句話的原創並不是內塔尼亞胡,最早對美國說出這句話的人,是法國總統馬克龍。自從去年訪問東方大國回去後,馬克龍就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歐洲不是美國的附庸”,還試圖組建完全屬於歐洲人自己的武裝力量,從而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那麼問題來了,法國和美國不也是哥倆好嗎,馬克龍怎麼突然跟轉性似的,跟好大哥正面硬剛起來了呢?理由很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這幾年法國被美國給坑慘了。支持尼日爾政變、承認叛軍政權合法性背刺法國這就不說了,眼下持續兩年的的俄烏衝突就是最好的例子。

爲了響應美國的號召,整個歐洲都因爲制裁俄羅斯而陷入能源危機,還得從本就過得緊巴巴的日子裏一人勻一部分出來支援烏克蘭和以色列,不光老百姓、反對黨不樂意,就連執政黨自己也頂不住了。所以馬克龍之所以多次公開怒懟美國,有可能是在以這種方式向美國索要更多“籌碼”。也可能是受到了某個超級大國的支持,畢竟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面對美國的霸權,只有通過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才能共同應對美國的挑戰和威脅。當然了,更大的可能還是這種“跟着美國混,三天餓九頓”的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對美國而言,“人心已散,隊伍不好帶”的感覺,現在可以說是非常明顯了,法國不聽、以色列不聽的背後,未來想將這句話直接脫口而出的盟友國家只會越來越多,因爲霸權主義註定是不得人心且走不長久的,對此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