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公在《史記》自序中認爲歷史需要

究天人之際,

爲此精通星象推算的司馬遷,探究春秋戰國549年星象,從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聯繫天子微,諸侯興的更替,探究秦漢之際的動盪戰亂,提出

天運三十年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年大變,三大變爲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

的衍變規律。

通俗的來說古代歷史的分分合合是存在某種因素,從而導致自秦之一統,建立中央集權僅15年;西漢跟隨發展完備210年;王莽篡權實行新政15年;東漢承高祖漢制195年;歷經三國混戰60年;西晉奪魏權,並三國,東西二晉僅155年,一手締造五胡亂華殘局;隋之一統37年,唐之承接289年;五代十國,宋之徵伐,求全,歷經319年;不可一世的元朝統治也僅僅維持98年;大一統集權的巔峯明清時期也在276年戛然而止,無法打破的魔咒,這些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朝代都面臨着相同的困境和不同的災難。

夏商周的與自然環境和外敵的外部矛盾。

自禹傳位爲啓,改變了原始部落的

禪讓制

把公共權力轉向私,有權力

,開始了四千多年來的

世襲制度

,開啓了以

”家天下“爲核心,血緣關係爲紐帶的嫡長子繼承製

度,開始了從氏族制度向國家的局面,同時誕生了

以暴力奪取政權,變選舉爲世襲的局面,

歷經471年,商湯發動鳴條之戰征伐夏之報桀,取而代之。商朝傳17世31王,延續554年,商紂王

牧野之戰

亡於周,周武王建立長達791年的周朝,提出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分封制度,

這個跟過去的部落制度其實相差不大,每個地方實際統領者爲諸侯

,但進一步完善宗法制度,建立較爲森嚴的階級制度,奴隸制度不斷發展完善,慢慢走向封建制度,從而引起了更多的階級鬥爭。

原由一:跟隨秦制即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制度

幾千年前的夏商周的主要矛盾

集中於自然環境和外敵入侵

。隨着時代的發展秦之一統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之後內部矛盾凸顯,商鞅變法的

郡縣制度直接打破了周朝部落聯盟式的分封制度,利用郡縣制度可以更大的集中全國之力,整合羣衆力量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後世王朝2000多年一直似乎跟隨着這樣的規律,

自秦之一統,二世而亡;文景盛世,漢武之風,失於外戚王莽之手;光武中興,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也亡於黃巾之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也逐漸消失於安史之亂;靖康之恥毀掉商品經濟的宋朝;蒙古鐵騎征伐不斷,縱橫亞歐也被朱元璋趕回草原;縱使大明百年領先,永樂盛世,也沒躲過農民起義,女真奪權;自言天朝上國的清朝,無不擁有,也被英國大炮破開了門。

千年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度將

一國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一國興亡繫於一人,

權力的失重製衡都在不斷的考驗着統治者的能力,所以歷代亡國都擁有着暴政暴君。

原由二:貴族和農民之爭,也就是土地兼併。

封建王朝重農抑商制度是貫徹始終的,可以看出小農經濟作爲封建王朝經濟的底層支柱佔據重要位置

。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早期貴族和新興貴族爲了自己的私慾和利益都會採用

土地兼併

,大量的土地落入地主貴族的手中,而農民失去土地,成爲流民,當這個流民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一擁而起,無論是

秦朝的農民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唐朝時候黃巢,朱溫的起義;宋朝因爲允許土地買賣,僅僅300多年發生累計四百多次農民起義;元朝亡於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亡朝也有李自成起義

;這些農民起義都會喊出以

均貧富,均田地爲

口號壯大,形成與王權對立的聲勢浩大的隊伍。

而隨着一個王朝的瓦解,貴族的崩坍,新的王朝以替代舊王朝,

新王朝可以重新分配這些土地給無地的流民

,流民減少,從而抑制禍亂;同時又因爲前車之鑑,

早期的中央政權往往抑制自身需求輕徭薄賦,同時注重抑制土地兼併,緩和各種矛盾,包括早期的時候免稅和黃老之術,休生養息都可以看出。而到了中後期,不論是自我享受還是對外戰爭,擴張土地,從而進一步向農民索取,新的貴族的出現進一步的土地兼併,

從而發生這樣的農民起義,週而復始的

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發展到極限——天下大亂重新洗牌——建立新朝。

原由三:權力的慾望,貴族,門閥,權臣之間的鬥爭

西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把控選拔人才關口的世家大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變成了甚至可以王朝興衰,世家長久的局面,甚至可以左右一個王朝的興替,

關隴集團

就是佐證。因此王權與門閥之間的鬥爭一直延續到唐玄宗時期,到了宋朝基本消失。

貴族之間對於權力的渴望從未停止,無論漢朝的外戚,

呂后獨攬大權,七國之亂,霍光專政,王莽篡權;曹魏佔西漢,司馬氏代魏,八王之亂;唐替隋,武后改唐爲周;趙匡胤取柴進,建立宋;朱棣擊敗朱允炆等等

,貴族對於權力的慾望不斷的增加,引發更大的動亂,誰都想取而代之,造成更多的戰爭,引發矛盾。

權臣的出現既減輕皇帝職責,同樣也分掉皇帝權力,引起忌憚

,無論是歷朝歷代開國功臣大部分被殺,包括

劉邦殺韓信,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的藍玉,胡惟庸案。

包括扶持外戚

,任用宦官,來對抗權臣,裁撤丞相,達到集權的高度統一

。因此會形成黨爭,造反,權力的對抗從而達到互相削弱維持一統的可能,但是一旦一環崩潰就會引起皇權與權臣的正面碰撞,引發動盪。

原由四:周邊的遊牧民族的威脅。

對於周邊少數遊牧民族的虎視眈眈,中

原政權爲了消除這樣隱患,要麼遠征,要麼和談歲貢,消耗着大量的兵力和資源

。但是遊牧民族的流動性缺衣少食,對於富裕的中原的土地食物渴望一直從未停止,同時又因爲不聚居無法全部消滅,

包括匈奴大大小小騷擾漢朝百年;匈奴、鮮卑、羯、羌、氐“五胡亂華”,最終顛覆了西晉政權;三徵高句麗拖垮了隋朝;藩鎮制度影響着唐朝;宋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女真征戰不斷,最終亡於蒙古族政權;明朝最終也亡於女真馬下

。同樣影響着中原王朝的興替。

原由五:氣候的影響,自然環境的冷暖更替。

竺可楨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大致分爲四個溫暖期和寒冷期,

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

,中國科學院也研究過氣候對於歷史的影響,得出

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

要由於氣候變冷區間,會導致糧食減產,土地大旱等等天災,地震頻繁,黃河決堤引發這些,導致的鼠疫,瘟疫導致流民四起;同樣氣候會導致牧草產量,牛羊產量,

爲了生存就會進攻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同樣處於這個缺糧階段,從而會國力大衰等等因素,導致內亂外爭直至國家崩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