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3日電(記者 孫自法)全世界首個以國家名義爲科學家羣體建立的博物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即將於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向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公衆正式開放,並舉行該館首展活動。

2024年5月30日是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協5月23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了上述信息並表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是爲社會公衆尤其是科技工作者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是存儲、研究國家科學文化歷史的平臺。

5月23日下午,中國科協在北京舉行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新聞發佈會。中國科協/供圖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區文化綜合區的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內,由中國科協建設,集“採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爲一體,致力於成爲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的國家級博物館。

2023年,國家科技傳播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實體館建設進入快車道,其中3000平方米藏品庫房和常設展廳成爲史料永久收藏展陳空間載體,7500平方米非常設展廳可用於舉辦科學家專題展覽。

中國科協2009年聯合11個部門共同組織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15年來,已先後進行674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作,獲得實物原件資料14.7萬件、數字化資料34.5萬件、視頻資料47萬分鍾、音頻資料56萬分鍾,涵蓋了中國科學家在學術成長過程中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視頻和記錄中國科技發展重大事件的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已成爲目前中國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庫,爲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建設提供了豐富藏品資源和紮實工作基礎。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介紹說,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面向社會公衆開放將同期舉辦首展系列活動,包括1個主展和5個專題展,策展內容互相補充和呼應,總展覽面積爲5000平方米。

其中,主展分爲“共和國的脊樑”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精品展兩大展示板塊,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爲基礎,共展示190餘位科學家的400餘件(套)實物、400餘張珍貴圖片,以及有關科研單位提供的10餘件大型展品,展陳面積共1900平方米。

另5個專題展包括“許身國威壯山河——紀念鄧稼先百年誕辰生平事蹟展”“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展覽”“歸來——20世紀50年代留美歸國科學家展覽”“工師於國——工業遺產背景下的工程師文化展覽”“原本山川極命草木——《中國植物誌》出版二十週年專題展”。

孟令耘表示,鑑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自身屬性和特色,下一步將圍繞“採、藏、研、展、教、宣”六項職能開展工作。

採即採集史料,促進社會對科學家文物的保護和收藏意識,不斷豐富館藏資源、留存國家科技記憶;藏即收藏史料,收藏、整理、修復科學家資料,保存好中華民族的寶貴歷史;研即學術研究,搭建學術研究和交流平臺;展、教、宣則分別爲展覽展示、教育教學、文化宣傳。

此外,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還要重點加強體系建設,組織帶動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相關教育科研機構,建立全國科學家博物館聯合體,促進“實體館、數字館、地方館”協同發展,向更廣區域、更大範圍和網絡空間拓展,切實營造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