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瓊達卓嘎

“西藏立足資源稟賦和自身發展條件,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持續壯大文化旅遊、特色農牧、高新數字、藏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培育高原輕工等新興產業,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5月23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嚴金海介紹。

高原特色蜜蜂養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張慧龍 攝

在文化旅遊產業方面,西藏是世界旅遊目的地,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去年,西藏接待國內外遊客551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51億元,分別增長83.7%和60%,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外國遊客就有將近2萬人。旅遊業真正成爲了“富民產業”。

“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一共有108戶438名村民,早年都是靠山喫山、靠林喫林,主要以伐木爲生,如今通過實施易地搬遷項目,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兩層小樓,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村民民房變成了民宿,林區變成了景區。”嚴金海說,這個村去年光旅遊收入就達到236萬元,村民去年的人均收入達到27000元。

民族一家親。南木加 攝

文化要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服務。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徐志濤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西藏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6項,自治區級460項,分佈在全區各地的數百家非遺工坊,既是文化傳承發展平臺,也是羣衆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西藏各類文化市場主體8000餘家,2023年文化產業產值89.87億元,同比增長42%。

西藏着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去年一產增加值增長14.9%,糧食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00萬噸以上。“我們着力在科學養殖上下功夫,被稱爲‘高原之舟’的犛牛渾身都是寶,但是傳統養殖週期長,而且犛牛骨、犛牛血這樣的東西也是被白白丟棄。”嚴金海說,拉薩市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業示範園通過犛牛的品種提純復壯和高效養殖技術,將犛牛的出欄由原來的8-12年縮短到3-4年,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養殖效益比傳統養殖方式提高了50%以上。

圖爲山南市貢嘎縣傑德秀鎮果吉村村民使用新式高壓鍋。 武沛濤 攝

西藏有低硫、低溫、低壓、低溼的氣候特點和低成本的清潔能源,一家西藏的綠色數據中心正在以“算力驅動創新”,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綠色大數據中心,規劃投資118億元,可以裝7萬個機櫃;西藏是藏醫、藏藥的發源地,像七十味珍珠丸,光這一味藥,去年的銷售額就達到1.47億元;西藏自主研發生產的“雪蓮花”“格桑花”兩個品牌的高原炊具,包括高壓湯鍋、高壓炒鍋等多個品種,獲得了18項國家專利,生產兩年多來已經銷售了84萬件……

西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副主任王念東介紹,西藏有着許多得天獨厚的資源,西藏因地制宜提出了發展文化旅遊、清潔能源、特色農牧、藏醫藥、通用航空等“九大產業”,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來,西藏通過科技賦能,大力發展青稞、犛牛、藏羊、藏豬、藏雞等高原特色優質資源產業,選育出了藏青3000等7個青稞高產新品種,以及半細毛羊、雪域白雞等多個畜禽新品種。2023年,全區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00萬噸以上,其中青稞產量84萬多噸、增長1.4%,蔬菜大棚去年產量是88萬噸,增長8.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