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寧晚報

Wind統計顯示,截至5月22日記者發稿,5月份已有57家上市公司被實施風險警示(含*ST或ST)。

記者觀察發現,這57家企業大多涉及非標年報、財務造假、重大訴訟等,其中有28家公司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佔比較大。例如,由無風險警示轉變爲*ST的公司——*ST龍宇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ST超華公司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和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體現出監管層規範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決心。同時,將存在財務問題、管理不善的上市公司及時標識出來,爲市場提供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長期來看,將推動上市公司注重自身的管理和業績,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對記者表示,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信息披露等行爲嚴加監管覈查,對已存在事實違規的企業及時標識ST或*ST,爲投資者提示潛在投資風險,這反映了監管層愈加重視A股市場的交易秩序,致力於最大化保護投資者的切實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被ST並不必然走向退市,個別問題整改高效的企業仍然可以“摘帽”。Wind數據顯示,5月份以來,有2家公司由*ST成功蛻變至不再被給予任何風險警示;3家公司由*ST調整爲ST。

4月12日發佈的新“國九條”明確,進一步削減“殼”資源價值。加強併購重組監管,強化主業相關性,嚴把注入資產質量關,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爲。

在監管利劍高懸之下,“退市警報”頻頻鳴響。當前A股投資生態正在發生積極改變。

據記者統計,從觸及退市指標來看,年內已有13家公司觸及面值退市指標,遠超去年同期。

吳丹表示,新“國九條”出臺後,A股深化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同時,退市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對業績表現持續不佳、財務造假、殭屍空殼等觸及退市紅線的劣質上市企業,加速執行出清,提升A股新陳代謝機能,優化市場生態,這對資本市場良性循環發展有重要意義。

劉祥東認爲,隨着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投資者風險意識的提高,一些業績不佳、管理不善的公司難以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帶來的結果是股價持續下跌,最終觸及面值退市標準。

“面值退市公司數量增多是監管力度加強、投資理性提升和‘殼資源’價值縮水的結果。投資者更爲理性,促進了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這種趨勢對於市場有着積極的影響,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市場的整體質量,優化資源配置,讓優質企業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另一方面,增強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引導投資者更加註重企業的基本面分析和價值投資。此外,助力推動市場的長期發展,提高市場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

本報綜合消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