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寧晚報

今年“6·18”,天貓、京東、快手等電商平臺紛紛官宣預售制“下線”。現貨開賣,有消費者感慨:“大促回到最初的狀態,買東西是不是得靠搶了?”

多個平臺現貨開賣

取消預售制後,天貓“6·18”宣佈5月20日晚上8點將現貨開賣。

據瞭解,今年天貓“6·18”共有兩波現貨售賣期,第一波自5月20日晚8點開始,第二波自5月31日晚8點開始。

繼去年“雙11”後,今年“6·18”,京東同樣取消預售,玩法是在5月31日晚8點直接現貨開賣,還將同步推出百億補貼日活動。

其他電商平臺也將取消預售作爲今年“6·18”的重點宣傳。

快手電商“6·18”也取消預售玩法,直接現貨開賣,大促週期爲5月20日至6月30日。

記者梳理發現,以取消預售爲代表,今年“6·18”各電商平臺繼續突出玩法簡單直接。

比如,天貓的五折會場於今年“6·18”迴歸。同時,天貓提高了美妝、3C、服飾等品類券的額度和券量,該品類券也可疊加平臺官方立減85折,或跨店滿減每300減50活動,以及88VIP大額券使用。88VIP大額券也將提前發放。

在6月上旬,京東將先後推出9.9包郵日、超級直播日、PLUS會員日等主題活動。

在保價方面,電商平臺也延續了“卷”的態勢。今年京東“6·18”有海量商品支持30天價保,消費者買貴可一鍵退差價。天貓方面,除了進行先漲後降管控外,平臺支持商品從付款後至7月5日期間進行全程價保服務。

消費者“苦預售久矣”

所謂“預售”,是指平臺將有一定優惠力度的商品提前讓消費者用定金的形式進行交易,之後再付尾款。

據公開資料,2011年,京東引入了“雙11”預售的概念。他們提前數天開始接受訂單並預留庫存,以保證在“雙11”當天有足夠的貨品供應。這個舉措在市場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他電商平臺也紛紛效仿。從此,預售成爲“雙11”“6·18”等購物狂歡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爲何今年電商平臺集中取消了預售?

達睿諮詢創始人、電信與互聯網分析師馬繼華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現在的電商大促隨時隨地、全年無休,單獨集中一個時間段的電商大促已吸引力不大,預售這種做法也就沒必要了。

另外,根據今年3月第十一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發佈的報告,71.2%的用戶因觀看短視頻、直播購買過商品,40.3%的用戶認同“短視頻、直播已成爲我的主要消費渠道”。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電商首席專家李鳴濤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相較於搜索電商,直播帶貨模式能更精準把握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心理。

如今,沿用了十餘年之久的預售製取消,也讓不少“苦預售久矣”的消費者拍手稱快。

事實上,近幾年,預售制度飽受詬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搜索“預售”二字,出來的相關信息近9萬條。有消費者反映,“預售期結束都不發貨”“一開始客服都說能發貨,預售等了半個月商家還不發貨,說沒貨讓退款”。

今年4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投訴熱點分析及典型案例”第一條就是“電商平臺預售模式亟待規範”。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出,電商平臺預售模式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尾款”漲價不誠信;二是預售商品不價保;三是承諾贈品不兌現;四是承諾時間不發貨;五是“最低價”宣傳不屬實。

對於商家來說,今年天貓“6·18”也簡化商家報名參加環節,無商家報名環節,符合要求即可直接進入商品報名。

爲了幫助商家解決西北偏遠區域物流運費貴的難題,快手電商在“6·18”期間將限時免費開放“西北集運”服務,協助商家更好地解決物流問題,並針對西北的消費者優先展示包郵商品。

買東西要靠搶?

取消預售,有消費者擔心“預售沒了,有些東西就搶不到了”。

對於“預售制”與商家備貨、庫存的關係,李鳴濤認爲,通過預售情況數據可以讓平臺和商家提前預判商品的可能銷量及價格競爭力,做好庫存備貨、調配倉儲等準備工作,也可以根據預售情況及時進行商品以及價格方面的後續調整,起到大促的最佳效果。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認爲,短期來看,可能導致“6·18”期間的成交額出現波動,因爲預售機制提供了提前鎖定訂單的保障。商家無法依靠預售數據來預測需求,可能對即時供貨的策略帶來挑戰。

“不過從長期來看,取消預售能提供更爲簡化的購物體驗,使消費者不必在支付尾款和等待發貨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從而提升用戶對平臺的滿意度。也能促使商家更加註重實時的銷售數據,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更好地匹配供需。”劉興亮補充道。

一位電商平臺內部人士表示,預售最早是爲了保證稀缺商品的充足供應,但預售情況不完全等同於商家備貨依據,假如靠預售情況備貨,商家大概率大促期間沒貨賣。

該電商平臺內部人士表示,商家備貨,一方面會根據他們本身的銷售計劃進行設計,另外一方面,歷年的大促實際成交情況也是一種參考,同時生意參謀、市場洞測等數據模型也可以提供大概參考,另外還有“6·18”預熱時期的商品加購數據。

馬繼華也表示,取消預售,對於單個商品,因爲商家庫存有限,可能會脫銷;但從整體上看,應該是應有盡有,不會短缺。本報綜合消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