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女子地鐵站內突然發病 現場多人接力救治 病人及時轉送至醫院

乘客心臟驟停 三位施救者找到了

劉思齊醫生(左)與郭維醫生(右)對倪女士進行治療

王樂(左一)、安晴、張渴(右一)

5月15日18時許,35歲的倪女士帶孩子在北京車公莊地鐵站候車時喪失意識併發生心臟驟停,現場多人蔘與救治。進行緊急心肺復甦和AED兩次除顫後,倪女士心跳恢復,隨後經120救護車轉運至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救治。5月22日下午,倪女士家屬在北京公交警方的協助下找到了其中三位施救者。

三位施救者是醫院同事

王樂、安晴、張渴的職業同爲護士,直到被倪女士的家屬找到,她們才發現竟是一個單位的同事,都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工作。22日一見面,倪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和姐姐便緊握着三人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謝:“如果當時沒有你們,可能我妻子就……”王先生說着,話語中伴有哽咽,“謝謝你們救了我們一家”。

在交流過程中,幾名醫護也不斷詢問倪女士的情況。王先生表示,妻子目前正在接受進一步康復治療。

說起事發時的情景,王先生回憶稱,妻子15日帶着孩子去動物園,等地鐵時突然暈倒,孩子被嚇壞了,幸虧有好心人及時出手施救,“我趕到醫院時,其中一名施救者也在現場。在我強烈要求下,對方纔留下了聯繫方式,但不願留名,只表示‘應該做的’,而另幾名施救者則沒有留下個人信息。”王先生希望通過媒體,尋找其餘幾位參與施救的好心人。

公交警方協助尋找好心人

“我們值班時聽到了廣播,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維護。”北京公交警方五路居站派出所民警馬曉晨回憶說,當民警趕到現場時,幾名乘客正在輪流對患者進行施救,“手法相當專業,整個溝通過程都是在用專業術語進行,由此推斷都是專業醫護人員。”

隨後,北京公交警方等部門經多方尋找,最終確定了幾位施救者均是周邊醫院下班的醫護人員。經北京公交警方覈實,此突發事件系五路居站派出所民警和地鐵車公莊站工作人員處置,確定參與現場搶救的人除了乘客郝豔楠、振國醫院護士任蕊蕊,還有三位施救者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不同科室、互不相識的醫護人員,分別是內鏡中心護士張渴、麻醉科護士安晴和婦產科生殖中心護士王樂。

“這是醫護人員的本能反應”

“我們相互之間不認識,今天是我們第二次見面。”安晴說,當時她下班,剛刷過地鐵閘機,就突然聽到廣播呼救,作爲醫護工作者,她本能地跑上前救助。她在跑去的過程中,也看到其他幾名乘客在往前趕去。

經過初步檢查,安晴判斷患者出現心臟驟停,緊急對患者進行胸外按壓。“我大概按壓了兩個循環左右,患者終於捯了兩口氣,我又按了一會兒。”安晴說,胸部按壓十分消耗體力,自己當時即將體力不支,所幸旁邊一名老師及時接替了她。

“我看她已經大汗淋漓了,就趕快接手。”王樂說,除了她和安晴外,還有一位施救者一起接力對患者進行胸外按壓,地鐵工作人員也及時拿來了AED。

僅進行胸外按壓,患者的復甦效果仍然不理想,還需要人工呼吸,“旁邊一名女士沒有一絲猶豫,果斷對患者進行人工呼吸。”王樂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當時有兩名施救者輪流對患者進行人工呼吸,而通過當時現場溝通時所用的專業術語來看,她推斷幾人均是醫護人員。

張渴說,自己路過閘機時聽到廣播後趕往現場。“我到時這兩位老師已經開始對患者進行按壓,效果並不理想,而兩位老師已經大汗淋漓,於是我主動進行人工呼吸。”她說,自己和另一名不知名的施救者交替進行了三組人工呼吸後,AED除顫啓動,患者情況有所好轉,緊接着120救護人員趕來。

對於當時爲何沒有留聯繫方式,幾人都表示:“這是身爲醫護人員的本能反應,沒什麼可炫耀的,人能救回來就好。”

及時施救爲搶救爭取了時間

“從倪女士倒地到最終進入醫院進行綜合救治,用了大約20分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劉思齊是倪女士的主治醫師,她告訴北青報記者,患者剛送到醫院時仍處於昏迷狀態,但施救者在現場爲倪女士進行了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及電除顫,這爲之後的搶救工作爭取到了時間並打下了良好基礎。

據瞭解,19日、20日醫生分別嘗試停用鎮靜劑進行喚醒,20日停用鎮靜劑後,倪女士被成功喚醒,能夠進行一些指令的溝通和交流,當天中午便成功脫機拔管。

“患者當時經歷了呼吸、心跳驟停,就是俗話說的猝死,她能生還本就不容易,如今能在五天時間恢復了自主意識,更是奇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重症監護病房副主任醫師郭維告訴北青報記者。一般情況下,像倪女士這種病人,恢復自主意識最快也需要一週以上,而她能得到如此高效的愈後效果,多虧了救助的及時性。

郭維說,發生心臟驟停事件後,決定腦功能恢復和身體各個器官恢復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患者自主循環完全中斷的時間。他說,施救越及時,對患者治療越有積極作用。

文/實習生 宗佳琪 章文俊

本報記者 王浩雄

統籌/蔣朔 供圖/人民醫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