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兵團日報

最美的是當下的光景

——十三師紅星一場老軍墾廖方友的故事

5月6日,廖方友(左)夫婦在家中翻看相冊。謝增傑 攝

●謝增傑 俞樹玲

“你們覺得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幸福!”

不久前,筆者來到十三師紅星一場採訪,眼前的兩位老人,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當下的生活。他們是夫妻倆,丈夫名叫廖方友,妻子名叫王金枝。上世紀60年代,兩人懷着“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情,先後從河南南陽、駐馬店遠赴邊疆而來,投身到新疆、兵團的建設中。

廖方友掰着指頭對筆者說,來到兵團這些年的幸福事兒不少,最主要的有三件。

其一,是收穫了愛情。

廖方友出生於1941年。1959年,他隨親戚前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縣養雞、種苜蓿。第二年春天,他來到農五師(現十三師)紅星一場六連工作。

雖然當時住的是地窩子,喫的是苞谷面,但大家生產勞動的熱情高漲。踏實肯幹的廖方友在連隊領導的帶領下修排鹼溝,“嚎着嗓子挖芒硝”。

幾年後,王金枝投奔廖方友來了。“朋友牽的線,他寄了張照片回家,我看照片上的他穿得周正,人也顯得十分精神,問了一下年齡,覺得合適,便來了。”王金枝說,那個年代的愛情,多是和和睦睦、平平淡淡的。

筆者好奇地問道:“老廖叔,當時你沒有給阿姨送過啥定情信物嗎?”

“我們這代人,結婚在新社會,心地純良,思想保守,儘管兩情相悅,但獨處時連手都不敢摸一下。”王金枝說,“一旦做了選擇,就想一起過一輩子。”

上世紀60年代,結婚基本上不用準備什麼,主要是添置些日常用品,像暖壺、桌椅板凳啥的,窗戶、門上貼上大大的“喜”字,婚房就佈置好了。

周邊熟人、朋友都來了。他們準備了一些水果糖、瓜子和花生等。

雖說婚禮儀式簡單,但辦得也算熱鬧,兩人在紅星一場六連幹部職工的祝福下,喜結連理。

當時的日子雖然苦,但有了愛情的滋潤,兩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要說幹活,我一個人能頂三個!”直性子的王金枝說。

“年輕那會兒,我們偶爾也吵架。現在老了,卻沒拌過一次嘴。這輩子,我挺知足。”王金枝露出一絲嬌羞。

兩情相悅,讓平淡的日子,透着甜。

其二,是一天天變好的日子。

廖方友說:“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吹到團場。”

當時紅星一場推行“包產到戶”。那年,夫妻二人被調往三連工作。

10幾個人分到一塊條田,約有200畝地。廖方友擔任組長,也是組裏唯一的男同志。整個條田種植了皮牙子、西瓜、苞谷、高粱等。

當時廖方友家分得一頭騾子,那幾年可出了大力。

“當時賣一車西瓜能賺20元錢。年底一算賬,每家分紅5000元!”廖方友說。

又過了幾年,爲進一步發展經濟,十三師開始推廣棉花種植,廖方友家是紅星一場第一批種棉戶。

“種苞谷、小麥,能喫飽,但致不了富。種棉花有風險,但可以掙大錢。”在棉花種植推廣工作中,面對一些職工的不理解,廖方友給大家做工作,“除了有優質棉種,我們還有技術員指導,對此我很有信心。”

第二年秋收一算賬,“好幾個萬元戶!”

“不僅能喫好了,大家也更敢想了。”王金枝說,“越來越多的人買了電視機、洗衣機,房子也建得越來越漂亮了!”

職工羣衆的日子一天天變好,團場經濟社會發展也在一步步變好。

《紅星一場場志》記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後,團場農業、工業、小城鎮化等各項發展進入快車道。”

其三,最美的是當下的光景。

如今,老兩口的生活很安逸,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

廖方友說:“我們的身體還算硬朗,腿腳利索,耳不聾眼不花。沒想到老了老了,日子越過越好了!”

平時,除了鍛鍊,廖方友還學會了使用微信。想孩子們時,老人會連通他們的視頻,和他們嘮嘮家常,最後總忘不了囑咐孩子們一句:“你們要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天氣好些時,老兩口會出門轉一轉,看看團場的新變化。

廖方友對筆者說,現在到哪兒他都喜歡告訴別人,他是兵團人,他的家鄉現在是一座公園般的小城市,那裏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