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端好“四碗茶” 幹羣心連心

——六安市金安區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區走出基層治理新路徑

六安市金安區茶棚社區的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力量日益壯大。

茶棚社區“八部兩亭”之中,居民的活動多姿多彩。

茶棚社區每月召開業主接待日,爲羣衆解決問題。

“茶棚店”是茶棚社區的文化根基,茶棚下飲茶氛圍依舊濃厚,羣衆滿意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老茶棚下,多彩的文藝活動豐富了市民們的生活。

茶棚社區“八部兩亭”爲居民們提供了形式多樣的便民服務。

走進壽春華府小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家古色古香的“邱記茶棚”,茶鋪裏擺放着幾張方桌、十來把椅子。這裏沒有服務員,卻有一羣身穿紅馬甲的文明實踐志願者在忙碌着;這裏“其貌不揚”,卻坐滿了喝茶休閒的人們。這一幕,正是六安市金安區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區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成風化雨、滋潤民心的生動縮影。

“在我們小區,足不出戶就能體會到以前在老街‘茶館’的感覺。”“每天都想下樓轉悠,累了有地方坐,渴了還能喝杯茶,服務是真周到啊。”“我們年齡大了,就圖個熱鬧,大家在一起說說笑笑,多好哇。”……在六安,提到茶棚社區,不少羣衆都豎起大拇指。一個村改社區,何以成爲遠近聞名的“網紅”社區?吸引衆多居民慕名而來,它的吸引力何在?

茶棚社區位於六安、壽縣兩地往來必經之路。歷史上,曾經叫作清水河村,村裏有一家茶棚店,爲南來北往的人們提供歇腳之處。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2017年11月,清水河村被納入城市規劃,變身爲全新的茶棚社區。

近年來,茶棚社區堅持黨建引領,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紅色物業+鐵娘子志願服務協會”五位一體共治隊伍,端好黨建引領、人民至上、志願服務、凝神提氣“四碗茶”,探索出新時代文明實踐賦能基層治理工作的新路子。

黨建引領“聚心茶”

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茶棚社區位於六安市北郊城鄉接合部,於2017年11月由原先清水河街道清水河村改爲茶棚社區。茶棚社區作爲村改居農村社區,也曾經歷過一段治理的“陣痛期”,各種問題接踵而至。茶棚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正琴介紹,破解社區治理難題第一步必須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強化基礎組織力量,走好羣衆路線,凝聚羣衆力量,讓居民當“主角”。

“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們參與社區工作,就是做自己的事情。”談到參與社區工作的初衷,壽春華府小區業主陳子餘介紹,每個居民都是社區的一分子,只有大家共同參與,社區環境纔會變好,鄰里關係纔會更加和諧。今年80歲的陳子餘,一直積極參與社區環境治理、文明創建、矛盾調解等工作。在茶棚社區,像陳子餘這樣熱心的居民還有很多。

茶棚社區黨總支根據所轄小區黨員實際居住情況,對原有的支部進行調整,成立壽春華府小區黨支部,將黨組織向居民小區延伸。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黨員志願者”組織架構,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夯實基層工作。小區建設黨支部,居民有了“主心骨”,生活更有向心力。截至目前,壽春華府小區黨支部共有黨員35名,大家充分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在黨員的帶動下,茶棚社區幹羣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黨羣聯動工作新格局。

爲將組織優勢轉化爲治理優勢,茶棚社區創新“支部書記亮身份”,小區黨支部書記在居民羣裏亮身份,每天在居民羣中彙報小區工作進展,加大居民問題跟蹤反饋;建立“書記週一大走訪”機制,常態化加強特殊人羣關心關愛,共話家常、促進理解,融洽幹羣關係。

以樓棟爲基層治理最小單元,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網格長+網格員+黨員志願者”組織架構,選優配強小區黨支部委員、網格員、樓棟長三支隊伍共計30餘人,統籌管理小區網格服務工作。圍繞“熟人社區”目標,放大“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通過延伸黨的觸角,逐漸理順融合型“熟人社區”建設的治理主線。在“熟人社區”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需求在哪裏,方向就對準哪裏,將“碎片化”服務轉變爲“常態化”服務,打破鄰里間“對門相見不相識”,打造社區“鄰際圈”。

人民至上“舒心茶”

解決羣衆“急難愁盼”

“王書記,小區大門附近道磚破損嚴重,我們反映了好幾次了,物業還沒行動。”今年3月底,在壽春華府小區“睦鄰調解室”裏,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的代表,正在調解一場小區居民與物業之間的糾紛。剛一坐下來,小區居民陳防震便激動地說。

“老陳,你先別急,喝口茶再說。”安慰好陳防震的情緒後,作爲主要調解人,茶棚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正琴當即瞭解整件事情的原委。原來,今年的幾場雨雪天氣過後,小區大門附近道磚破損嚴重,居民們出行不便,反映到物業公司,卻遲遲不見維修。

“維修需要走程序,我們已經上報了,這兩天就能開工,大約一個星期就可以更換完畢。”物業公司經理楊傑當場表態,會緊盯施工方,利用晴好天氣,抓緊施工。就這樣,一件普通的矛盾糾紛就此化解。

一般矛盾則發動居民共同協商解決,重要的事情在會場解決。社區整合轄區資源,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搭建三大調解陣地,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樓中心處建造“茶棚會客廳”,在壽春華府小區中心處建造“邱記茶鋪”,在壽春華府小區黨支部成立“解鈴工作室”,由小區黨支部書記牽頭,民警、社工、鐵娘子志願者、老黨員、物業代表、鄉賢能人爲骨幹,組建鄰里調解員隊伍,以“茶”爲媒,成爲社區調解轄區矛盾的陣地。

建立“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紅色物業”三方議事機制,每月15日集中召開“業主接待日”,收集居民意見、化解矛盾糾紛、解決訴求,促進小區自治。如居民反映強烈的非機動車停車棚不足的問題就是由“三方議事”主體統籌資源、尋找解決方案,最終在22號樓旁找到了適宜改造的空地,解決了居民停車難、充電難問題。居民關心的停車管理收費、夜間安保巡邏、雨污管網混流等問題也是通過“業主接待日”的方式,及時掌握居民訴求,多方努力得到解決。

在茶棚社區,“走,到社區‘會客廳’坐坐喝喝茶去”已經成爲不少居民的口頭禪。這得益於社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的創新做法。茶棚社區整合轄區資源,以“茶”爲媒,開出了“茶方子”。讓羣衆的急難愁盼在“喝喝茶”“消消氣”“說說事”中消融化解。

一碗茶,既是調和基層治理的“祕方”,更是打造和諧社區的“配方”。但茶再香,如果道理擺不正,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居民自然不買賬。以壽春華府小區爲例,近幾年的投訴率、12345熱線電話數量逐年下降,物業費收繳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小區實現了零上訪。2023年,茶棚社區連續四個季度羣衆滿意度和知曉率達到“雙一百”。這些具體數據、這些新時代文明實踐賦能基層治理的“微場景”,打開了基層執政爲民的新視野,推動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解決”的生動局面。

志願服務“暖心茶”

培育時代文明新風

爲確保精準對接羣衆需求,2017年,13名原村女幹部自發爲居民提供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服務,形成“鐵娘子”爲民服務的雛形;2020年,成立“鐵娘子”志願服務隊;2022年,註冊爲鐵娘子志願服務協會,以黨員爲核心,以女同志爲主力軍,統籌老鄉賢及有特長的居民,將志願服務送到了居民家門口,他們是鄰里關係的“調解員”、社情民意的“蒐集員”、幫扶幫困的“先鋒者”、社區治理的“主力軍”……

目前,協會共有140餘名志願者,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女同志,更有多名男同志參與進來。協會召集轄區能人志士,按人數分包樓棟,制訂上門服務計劃,做到誰家需要什麼服務,就及時提供什麼服務。截至目前,協會累計開展廣場守護者”活動50餘次;“幸福來敲門”活動20次;月均處理大小糾紛10餘次,累計服務居民近9000人次。

此前,清水河街道在茶棚社區壽春華府小區積極推動文明創建提升項目,確定了“一處景觀小品、一組便民服務、一個休閒廣場、一欄志願風采”的“1×4”項目提升計劃。2022年7月底,壽春華府小區文明創建點位提升項目正式完工,爲切實提升社區文明創建水平,清水河街道組織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黨員和“鐵娘子”志願服務隊常態化開展義診、義剪、義工等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的志願活動和專業精幹的志願者得到了轄區羣衆的廣泛認可。

志願服務如何形成社區特色?在茶棚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不是另起爐竈,而是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建設“八部兩亭”“茶棚郵局”,打造連點成片的文明實踐陣地格局,提供更加精細化的爲民服務。“八部”針對居民個性化需求,分爲理髮部、縫紉部、修理部、開鎖部、戧刀磨剪部、便民小賣部、共享空間、解煙雜貨鋪;“兩亭”即茶棚景觀亭和“鐵娘子”文化長廊;“茶棚郵局”提供便民觀影、書籍免費借閱以及居民意見收集等服務,使轄區居民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也提升了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茶棚社區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幾平方米公共空間能蘊藏大關懷、展現大文明。

志願服務陣地逐年壯大,志願服務品牌也越來越豐富。茶棚社區在“特色”上下功夫,實施積分激勵政策,打造積分超市,有效推動“茶棚”精神有傳承、志願服務不散場。同時,組織小紅星社團開展常態化“廣場守護者”志願服務項目;針對轄區困難老人、孤寡老人、高齡老人每月開展兩次以上“幸福來敲門”志願服務項目活動;同喝大碗茶,以拉家常式的談話,調解鄰里糾紛。

茶棚社區的志願服務活動開展已經形成了常態化。“週一小賣部開放、週二理髮部開張、週三電器修理部營業、週四縫紉工上場、週五戧菜刀磨剪子有去處、週六週日有配鎖和義診等活動,貼近羣衆生活。”如今,在壽春華府小區放眼望去,茶鋪和郵局,彙集千家事;便民一條街,服務零距離,實現了“茶棚”精神有傳承,志願服務不散場。

2023年7月,茶棚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動工升級,在7個功能室的基礎上,新增了“鐵娘子工作室”。王正琴介紹,“鐵娘子”志願服務協會有了新陣地,未來工作也更有信心和底氣。“有困難找志願者,有空閒當志願者”在茶棚社區蔚然成風,也有力破解了“鄰里相見不相識”的問題,重塑鄰里之間親密關係。

凝神提氣“走心茶”

打造社區精神家園

炒茶鍋、烘籃、簸箕、攤青架,按照製茶工藝採茶、揉捻、殺青、乾燥的順序依次擺放;六安瓜片、霍山黃芽、舒城小蘭花、黃山毛峯、安溪鐵觀音等名茶和一個個款式多樣、線條優美的茶壺、茶具在展示櫃、牆上一一陳列……走進茶棚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彷彿置身一個茶文化展示廳,濃濃茶韻讓人深深陶醉。

茶被人們發現、利用,起點是藥用,解渴醒腦。當人們在製茶、飲茶過程中,漸漸地將茶與文化嫁接,注入文化內容,凸顯出一種精神境界,使飲茶藝術化,使人能得到一種精神享受。

“茶棚店”是茶棚社區的文化根基,是居民心底中留存的“美好記憶”。茶棚社區秉承“羣衆在哪裏,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裏”的理念,根據羣衆訴求,復建當年的“茶棚店”景觀小品,在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中融合茶棚故事,讓居民能夠留住舊鄉愁,同時融入新生活。

茶棚社區在發展的過程中,聚焦歷史文脈,以茶文化爲紐帶,將“茶元素”融入站點空間建設,設立“茶藝培訓室”“茶文化博物館”特色功能室,社區居民可在茶文化薰陶、體驗中深刻了解六安茶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文化自信、地域自信。

走進茶棚社區,仿古建造的“老茶棚”式涼亭長廊、整齊坐落的便民服務小屋,讓人彷彿穿越回了從前。王正琴介紹,社區將其打造成集喝茶、議事和休閒娛樂爲一體的共享平臺,應時應節舉辦“濃情臘八節 溫暖鄰里情”“非遺過大年 民俗進萬家”文明實踐趕大集等文化活動,滿足羣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培育社區情感共同體。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個小區是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現在有茶棚、長廊、文化牆,不是喫好喝好就是生活好,而是要在方方面面給老人提供舒適場所,讓我們心情好,出來有玩的地方,拉近鄰里關係,我現在一看到茶鋪,就想到了過去,我們現在過得舒心,過得稱心,滿意度很好。”社區居民紛紛爲生活在這個社區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近年來,茶棚社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實踐巾幗志願陽光站、六安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六安市文明社區、六安市優秀志願服務典型社區、六安市民主法治示範社區、六安市衛生社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社區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榮譽,既是終點,也是起點。”王正琴說,紮根基層四十餘年,無論是曾經的村幹部還是如今的社區幹部,她都無怨無悔。未來,茶棚社區將繼續探索基層治理的新路徑,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街”的目標,切實解決羣衆的訴求,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讓每一個居民的幸福感都能實實在在得到提升。

(本版文圖由中共六安市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