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歷史劇(尤其是後宮娘娘互撕的宮鬥戲)的人們都知道,太子的冊立是非常主要的,他不僅牽扯到一個帝國未來的興衰,更能影響到很多人在當時甚至未來朝中的政治地位。因此很多人前仆後繼地加入到這個爭權奪利的漩渦中來。那麼太子的冊立是依照什麼原則來定呢,確定下來以後真的能順利繼承王位嗎?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帝位繼承製核心原則,那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解釋: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衆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如果哥哥的母親爲妾(妃嬪),但弟弟的母親爲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兒子爲太子。如妻(王后)沒有兒子,就只能立妾的兒子(在這中間仍然以妾中較爲貴的一人的兒子爲太子),不管其年齡如何。

對於這個規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因爲歷史上的商紂王就依據此規定,當上國君的。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啓。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啓爲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啓商紂王的母親爲妾,生紂王時其母爲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爲太子,雖然母親是一個。(這大臣真是作孽啊)

所以這個所謂的規矩就被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封建制度的滅亡。然而對於這個”規矩“,後世的很多帝王卻不以爲意。依照我們所說的這個規矩,皇后剛產下一名男嬰,那麼這個男嬰就可以被冊立爲太子,即帝國的下一任皇帝,那麼問題就來了,在一個學識、品行、能力都還在未知的情況下,就把一個國家的未來寄託在其身上,這個顯然是不明智的。而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又不勝枚舉,例如:

1.漢景帝劉啓之子劉榮,劉榮因侵佔宗廟地修建宮室犯罪,被廢爲臨江王,膠東王劉徹取代他成爲太子。

劉榮

2.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八歲被立爲太子。李承乾卻因爲忌憚深得父親寵愛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爲強起兵逼宮,結事情敗露被廢,後立李治爲皇太子。

3.愛新覺羅·胤礽,康熙皇帝第二子,在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爲皇太子,前後被廢兩次。

愛新覺羅·胤礽

......

對於”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個規矩雖然皇帝不以爲然,但古代的士大夫們卻很熱衷,這讓皇帝感到非常的無奈。前文說道:太子的冊立能影響到很多人在當時甚至未來朝中的政治地位,因爲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一次朝中勢力的大洗牌,如果下一任君主人選早早就能確定,那麼在現行的實力等級之下,現有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能夠更加輕鬆的保證自己的利益得以延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士大夫只能把寶壓在希望比較大的嫡長子身上,哪怕日後嫡長子在某方面做的不盡如意,甚至犯下嚴重的錯誤,這些士大夫也只能捏着鼻子和其共進退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