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老中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醫是我國獨有的一套醫學理論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中就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醫者,其中給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扁鵲和華佗這兩位了,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不僅在我國具有極高的聲望,而且在東南亞甚至整個歐洲都有一定的醫學地位,這位醫者就是被後世尊稱爲醫聖的張仲景。

張仲景生於公元150年的東漢時代,那個年代已經屬於東漢末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爲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鬥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爲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而張仲景就出生在當時的一個官宦大族中,按照其父親的想法,張仲景應當在朝中謀個一官半職,進而光耀門楣,但是張仲景的人生理想似乎跑偏了,他生來不喜朝中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利,而喜歡研究歧黃之術,並且最大的理想是當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

醫生這個行業在現在看來是一個非常體面的工作,但是在當時卻是一份地位卑微的職業,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張仲景選擇了這個行業,這讓後世的很多史官都不得其解,感覺匪夷所思。根據很多史料的說法,張仲景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早年他在家中藏書中讀到扁鵲見蔡恆公的典故,因而對扁鵲十分佩服。後來生了一場大病,他本人差點因此喪命,後經名醫張伯祖診治才得以痊癒,自此以後張仲景便跟隨張伯祖學醫,他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爲《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

張仲景之所以後來享譽國際,便是因爲這本《傷寒雜病論》。在兩千年前的東漢,傷寒是一種意味着死亡的不治之症,而在歐洲,他有一個更爲恐怖的名字—黑死病又稱鼠疫。歐洲最早的治療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過到過中國的阿拉伯人,翻譯過來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歐洲學者李約瑟曾讚歎說:“他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整理、註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記逾千家。鄰國日本自康平年間(相當於我國宋朝)以來,研究《傷寒論》的學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鮮、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及推動。

張仲景與餃子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白河邊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爲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裏十分難受。後來經過他的研究,研製出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法子叫“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裏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麪皮煮熟。

麪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爲功效是是爲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喫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而這天正值冬至。

現在雖然“祛寒嬌耳湯” 很少有人喫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喫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