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老中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一套医学理论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就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者,其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扁鹊和华佗这两位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不仅在我国具有极高的声望,而且在东南亚甚至整个欧洲都有一定的医学地位,这位医者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的东汉时代,那个年代已经属于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而张仲景就出生在当时的一个官宦大族中,按照其父亲的想法,张仲景应当在朝中谋个一官半职,进而光耀门楣,但是张仲景的人生理想似乎跑偏了,他生来不喜朝中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喜欢研究歧黄之术,并且最大的理想是当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医生这个行业在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体面的工作,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份地位卑微的职业,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张仲景选择了这个行业,这让后世的很多史官都不得其解,感觉匪夷所思。根据很多史料的说法,张仲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早年他在家中藏书中读到扁鹊见蔡恒公的典故,因而对扁鹊十分佩服。后来生了一场大病,他本人差点因此丧命,后经名医张伯祖诊治才得以痊愈,自此以后张仲景便跟随张伯祖学医,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张仲景之所以后来享誉国际,便是因为这本《伤寒杂病论》。在两千年前的东汉,伤寒是一种意味着死亡的不治之症,而在欧洲,他有一个更为恐怖的名字—黑死病又称鼠疫。欧洲最早的治疗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过到过中国的阿拉伯人,翻译过来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欧洲学者李约瑟曾赞叹说:“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张仲景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后来经过他的研究,研制出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法子叫“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而这天正值冬至。

现在虽然“祛寒娇耳汤” 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