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历史剧(尤其是后宫娘娘互撕的宫斗戏)的人们都知道,太子的册立是非常主要的,他不仅牵扯到一个帝国未来的兴衰,更能影响到很多人在当时甚至未来朝中的政治地位。因此很多人前仆后继地加入到这个争权夺利的漩涡中来。那么太子的册立是依照什么原则来定呢,确定下来以后真的能顺利继承王位吗?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帝位继承制核心原则,那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解释: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如妻(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立妾的儿子(在这中间仍然以妾中较为贵的一人的儿子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对于这个规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因为历史上的商纣王就依据此规定,当上国君的。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一个。(这大臣真是作孽啊)

所以这个所谓的规矩就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到封建制度的灭亡。然而对于这个”规矩“,后世的很多帝王却不以为意。依照我们所说的这个规矩,皇后刚产下一名男婴,那么这个男婴就可以被册立为太子,即帝国的下一任皇帝,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一个学识、品行、能力都还在未知的情况下,就把一个国家的未来寄托在其身上,这个显然是不明智的。而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又不胜枚举,例如:

1.汉景帝刘启之子刘荣,刘荣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被废为临江王,胶东王刘彻取代他成为太子。

刘荣

2.李承干,唐太宗李世民长子,长孙皇后所生,八岁被立为太子。李承干却因为忌惮深得父亲宠爱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事情败露被废,后立李治为皇太子。

3.爱新觉罗·胤礽,康熙皇帝第二子,在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前后被废两次。

爱新觉罗·胤礽

......

对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个规矩虽然皇帝不以为然,但古代的士大夫们却很热衷,这让皇帝感到非常的无奈。前文说道:太子的册立能影响到很多人在当时甚至未来朝中的政治地位,因为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次朝中势力的大洗牌,如果下一任君主人选早早就能确定,那么在现行的实力等级之下,现有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能够更加轻松的保证自己的利益得以延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士大夫只能把宝压在希望比较大的嫡长子身上,哪怕日后嫡长子在某方面做的不尽如意,甚至犯下严重的错误,这些士大夫也只能捏着鼻子和其共进退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