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唐太宗跟隋炀帝他们都是千古少有的帝王之才,在获取帝位上都用了铁血手段,虽然都有君临天下之能,但是他们的治国方略上,却跟他们获取九五之尊位的做法有所不同。在建立江山方面,这两位君王在打天下的能力上,都是世所罕见的。

首先是太宗,尽管在正史上太宗的哥哥建成的军事才能也不差,但是不得不说世民才是打下大唐江山的那个人。灭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等,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来解决了,这也是他哥哥想要他的命的原因,而炀帝在这方面也不比他的表侄差多少,灭南陈,干北周,太宗干了一次异族东突厥,炀帝征高句丽也不含糊,干就对了!

隋炀帝也为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太宗干掉了自己的大哥登上了九五之尊,而隋炀帝则说:我不光干掉了哥哥,弟弟我也不想留了,所幸一起干了吧!然后是自信治国,他们觉得自己要比自己的父皇治理国家治理得更好。

皇都是夺得太子位就跟老爹说:你退休吧,剩下了看儿子我的。看到了吧,其实他们二人之间的共同点基本都大致相同,但是为啥在历史的名声差别那么大呢?其实他们都对中国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但是太宗被人们所崇拜,但是隋炀帝经常被人们诟病。深层原因到底为何?

都在帝王位,治国却不同。 作为皇帝,天下亿万生灵的代表,不光得有聪明才能、文韬武略,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度”。最好的例子就是汉武帝,爷爷老爹积累下来的的家业本够起码挥霍三代有余。可惜仅他一代就挥霍殆尽,名声是远扬了,可国家也再次变得疲惫不堪。

同为皇帝的炀帝与太宗,虽然上位手段血腥了一点,但是确实很有才,都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们能在史上拥有不同名声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掌握好了度,另一个压根不知道啥是度,太宗陛下是文艺青年,拥有墨宝传世。

炀帝一首《春江花月夜》也让后世的很多诗人自愧不如,再说治理国家方面太宗陛下是真的对得起的他名声啊,对待部下恭谦,为政宽仁,凌烟阁那二十几个跟他打天下的兄弟只有战死了没有处死的,为政更是有举世瞩目的“贞观之治”,这就是太宗的精明之处,我得位不正,留下了杀兄长的不好影响,怎么办呢?那就是一步一来,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来弥补这些过失吧。

我们再回头在看看炀帝,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姿态藐视天下,政事方面定天朝正统、完善老爹留下的科举制得以延续两千余年、开凿大运河让天堑变通途,当美国人为巴拿马运河成功通航欢呼时我们却能骄傲的说:“不好意思,这工程我们一千多年前我们就完成了,而且工程量还是你的数倍之多。”优点有这么多,但是却劳民伤财,却可称得上是罪再当代功在千秋。

这样一个拥有宏大眼光、雄才大略的人试问昏从何来?因为事都是好事!却把这些事都放在一起干,这样百姓怎么受得了,在今天看来隋炀帝当初做的事对后世来说是利及千秋的,但是当时的百姓却受了大苦,劳民伤财。相比对太宗对待国家的“一步分三次走”,炀帝的做法就像是想“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最终只能把自己撑死。

所以在后人的评价中,说到明君,大家更愿意提及太宗。说到治国有方,也是太宗的名声远胜隋炀帝,千古一帝这样的美称用来形容太宗,是人民所公认的。但是提及隋炀帝,评价有许多都是讲他的暴政,剥削百姓,劳民伤财,并不是一个明君。

其实,他们只是治国上的方式不同,太宗的治国方式更好,百姓更乐于接受,但是隋炀帝则有点急功近利,而且自身性格也不是太好,让百姓受苦了,所以百姓对他的评价肯定就不好了,因此给人们留下了昏庸的印象。

但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是,这两位都是千古少有的帝王之才,他们在政治生涯上夺位的方式都是以铁血的方式获得的,但是因为治国方略的不同,导致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有很大差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