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奇點網

鍼灸是傳統的中醫療法,傳統鍼灸是用針刺,並通過捻轉等手法刺激穴位,再用艾絨點燃後進行燻灼。隨着發展,現在還出現了電針,用脈衝電流代替捻轉,達到刺激穴位的效果。和其他傳統療法一樣,鍼灸的有效性始終是個謎,目前少有的臨牀試驗結果也不盡相同。相比臨牀試驗,機制研究就更少了。

雖然現代解剖學不支持經絡和穴位的存在,但是自主神經系統,也就是末梢神經系統或許可以解釋。所以,鍼灸或許有證可循?最近發表在《細胞》雜誌子刊《神經元》上的一項研究給出瞭解釋。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教授聯合復旦大學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鍼灸研究所經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電針刺激確實能夠激活交感神經,調節炎症,而且存在一定規律,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刺激強度,激活的神經通路是不同的,而且在炎症發生前後,刺激同一個穴位,效果也是不同的。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研究發現,揉捏或者電針刺激小鼠腹部和後肢,可以激活與胃動力控制相關的神經通路,後來,隨着膽鹼能抗炎途徑的發現,又陸續有幾項研究發現,肢體穴位刺激可以抑制全身性炎症,這種效果和激活迷走神經有關。

但這些發現還不夠“細”,其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搞清楚。因此,爲了更加細緻地揭示其中的神經學機制,研究人員設計了這項實驗。

以前的研究人員缺乏工具,沒辦法選擇性地操作不同亞型的交感神經元,這次,他們開發了一種交叉遺傳工具,可以調控嗜鉻細胞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前者是存在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等部位的分泌細胞,可以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後者的名字已經說明了一切,就不多解釋了。

這兩種細胞在過去的研究中被發現了和全身炎症的調控有關。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了它們如何參與炎症調節。

他們把小鼠翻過來,對腹部ST25,也就是天樞穴進行電針刺激15分鐘,再用脂多糖誘導小鼠的內毒素血癥,作爲全身炎症的研究模型,模擬人體內的細胞因子風暴。

只插入電極,但沒有通電的小鼠,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迅速飆升。而提前進行過電針刺激的小鼠,體內“風平浪靜”。電流爲1mA大小時,相比小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降低了38.5%,3mA時,降低了71.5%,而且3mA大小的電流還導致了IL-1β和IL-6水平的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對天樞穴的刺激激活的是脾臟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可以激活兩類受體——α2和β2腎上腺素能受體,這二位對免疫的調節方向剛好是相反的,一正一負。

先電針刺激再誘導炎症時,激活的是β2腎上腺素能受體這位負責負向調節的,剛好起到了抑制炎症的作用。

那假如先誘導了炎症,再進行電針刺激會如何呢?小鼠會告訴你,炎症水平更高了!這是因爲注射脂多糖後,正向調節的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促進炎症,而且α2腎上腺素能受體與去甲腎上腺素結合的親和力高於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所以再進行電針刺激,不但拉不迴飆升的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反而還添了一把火。

除了天樞穴,後肢穴位足三里ST36在電針的刺激下,也可以激活神經通路,不過它激活的是迷走神經-腎上腺素能神經,只用0.5mA刺激15分鐘,無論是在炎症發生前還是發生後,都可以顯著降低小鼠的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小鼠的存活率也提高了至少一倍。

從以上的實驗中,可以總結出三點:第一,電針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激活不同的神經通路;第二,同一個穴位,不同的刺激強度,對神經通路的激活效果不一樣的;第三,同一個穴位,同樣的刺激強度,但不同的時機,有不一樣的效果。

看到這,我想有讀者要問了,天樞穴和足三里我也知道,可是人的穴位怎麼套到小鼠身上的呢?雖然研究人員們天天和小鼠打交道,對小鼠的瞭解恐怕比小鼠自己都多,但這靠不靠譜啊?

還真的有一些資料,比如說中國獸醫鍼灸學,還有比較解剖學,就是用解剖的方法比較不同綱生物的器官、系統形態和結構,歸納總結其中的共通之處,以此爲基礎,將人的穴位模擬到動物上。國內也有《實驗鍼灸學》之類的教材,歡迎學過的讀者朋友在評論裏交流~

再說回這次的研究成果,馬教授認爲,他們的發現說明,電針灸有神經解剖學機制,這是鍼灸神經解剖學方面的一個重要進步,但同時也要注意,如果不正確地進行鍼灸,可能會產生有害的結果,因此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在臨牀試驗中得到驗證,一旦成功,會成爲一種多功能治療手段。當然,到時候,針對不同疾病,可能也需要摸索不同的刺激參數。

這應該是鍼灸的科學打開方式了,未來究竟能在哪些疾病中發揮作用,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