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的話題在網上引發了很多關注和討論。

澎湃新聞注意到,網上討論的觀點主要分爲這幾類:一是大學生是成年人了,應該獨立進取;培養大學生不應該唯成績論,不應該以對待中小學的教育方式去對待大學生。二是家長花錢送孩子去上大學,大學有責任和義務將學生學習情況通報給家長,高校期末給家長寄學生成績單是情理之中的事。三是高校期末給家長寄學生成績單,屬於高校與學生和家長加強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無可厚非。

“多所高校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話題爲何會引發關注?對於網上的各類觀點我們應該怎麼看?“多所高校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的背後反映了什麼?理想的大學、理想的大學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多位學者就此向澎湃新聞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高校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並非新鮮事

近日,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浙江大學將學生期末成績單寄給家長的消息後,引起了關注。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中提到,網友在評論區還分享了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福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也會將成績單寄到家中,有的還附專業排名,有的以短信形式向家長髮送學生成績,有的會在學生掛科時通知家長。

相關報道受到關注後,4月9日,浙江大學教務處的老師還曾回應媒體表示,部分學院確實會向學生家長郵寄學生在校成績單。此舉是爲了保障家長的知情權,“雖然學生已經成年,但學費是家長提供的,家長知情權還是需要的”。同時,有些學院不是對每個學生都寄,只針對成績差的學生郵寄成績單到家。

澎湃新聞注意到,網上有關“高校向家長寄學生成績單”的話題討論中,主要觀點分這幾類:一是大學生是成年人了,應該獨立進取,培養大學生不應該唯成績論,不應該以對待中小學的教育方式去對待大學生。二是家長花錢送孩子去上大學,大學有責任和義務將學生學習情況通報給家長,高校期末給家長寄學生成績單是情理之中的事。三是高校期末給家長寄學生成績單,屬於高校與學生和家長加強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無可厚非。

“高校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其實並非新鮮事。

澎湃新聞在採訪中瞭解到,一些高校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給家長寄成績單這類做法。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向澎湃新聞表示,雖然在大學出現之初,高校確實不會給家長寄成績單,但高校給學生家長寄成績單屬於早已有之的現象,包括臺灣的一些高校也有這類做法。

不少高校多年前就有給家長寄成績單的做法,爲何這一話題仍引發了社會關注?

“我覺得這反映了當前社會對大學生學業和學習的關注。”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小強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

他認爲,部分學校給家長寄成績單的出發點,可能一是讓家長了解學生學業,二是想通過家長督促大學生們學習。

高校給家長寄成績單背後的教育現狀

當網友們將關注點聚焦於高校到底應不應該給家長寄學生成績單時,學者們的關注卻是另一個問題:“多所高校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的背後反映了什麼?

在儲朝暉看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出現“多高校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與當下有些學生的學業成績出現問題比較多有關。

“寄成績單也是一種激勵機制,讓學生意識到在學校不能只是混文憑,要認真對待每個學期的學習,促使有混文憑想法的那部分學生重視自己的學業。”儲朝暉說。

“大家錯以爲大學生都是成人了、都有良好的行爲習慣,所以認爲不應該用對待中學生的方式來對待大學生。”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但在這背後,很多人沒意識到的一個情況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當下考不上大學反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一些缺乏基本學習習慣的孩子也進了大學、大學生中學化,大學生不好好學習,考試掛科成了比較普遍的現象。因而,大學不得不和家長一起來幫學生補基本行爲習慣、包括學習習慣的養成。

另一方面,陳志文指出,因爲有些家長在孩子上大學之前,恨不得拿把槍在身後督促孩子學習,結果有些孩子上大學之後因爲沒有家長盯着,就開始“放羊”,出現掛科甚至被勸退的情況。一旦孩子掛科多了被學校勸退或開除,家長往往不能接受,會抱怨學校不早溝通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並且,當下的學生一旦掛科被學校勸退,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或者走極端,學校也倍感責任和壓力。

陳志文說,正因如此,給學生家長、特別是學習存在問題的學生家長寄成績單,就成了很多高校的防範性做法。包括很多名校,一旦發現某個學生學習成績嚴重靠後,也會及時聯繫家長協同敦促學生作出改變。只是各大學一般不願意拿到檯面上說。

“我們那一代人考大學很不容易,所以上大學後學習都很努力,沒有學校會給學生家長寄成績單。”陳志文認爲,“換句話講,現在像對待中學生一樣去管大學生,這是高校爲尋求家長幫助,以及減輕自身責任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同時也是一些家長的希望。輿論不應一味去批評大學。”

理想的大學與理想的大學生活

面對輿論中的繁雜聲音,儲朝暉從另一個角度指出,輿論對高校期末給學生家長寄成績現象有不同看法,這實際上與大衆、包括家長對高校有不同需求有關。

“有些家長覺得不需要學校寄孩子的成績單,有些家長則希望收到孩子成績單。某種程度來說,建立家校溝通機制不能僅僅靠寄成績單這種相對被動的做法,而應該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機制,並根據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建立起高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聯繫。”儲朝暉說。

在身爲大學教師的張小強看來,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培養有獨立人格的人,因而學生對於自己的成績是否應告知家長有決定權;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有知情權,而前提是不能通過犧牲大學生的獨立人格獲得。所以,當個別情況下確有必要讓家長干預大學生學業時,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成績,但要注意使用對大學生傷害最小的方式方法。

在“大學給家長寄學生成績單”的話題討論中,也有不少網友對大學教育進行了反思。

張小強認爲,在堅持基本的學業要求標準之外,最主要仍是要給大學生提供多元的選擇機會和多元的評價機制。他表示,目前,教育部和一些高校在試行項目制學習,就是想解決“卷”績點和分數的問題。初衷是希望讓學生通過項目制學習解決工程實際中的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能力,不以分數論英雄。學生真正有潛力和能力的話,不看績點也能繼續讀研究生。

“人與人之間本就有很大差異,社會對人的需求也有多樣性,不是每個人都要上大學、讀研,但現在大家好像都把這當作一種必由之路。”儲朝暉談到,學歷本身只是一個外在標識,更重要的是每個人應該找到自己的優勢方向。

儲朝暉認爲,理想的大學應該依據學生成長髮展的實際狀況,以及職業生涯和人生髮展的需要,來進行個性化教育。現實當中,大多數高校仍主要將學生學業課程情況作爲學校教育要求,這過於簡單了。

“我認爲理想的大學生活有幾個重要指標,第一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把自己的優勢潛能與學校的課程資源結合起來。第二要能交到真誠的朋友,這一方面能促進相互學習,另一方面有利於形成正常的情感與健全的人格。第三、也是最關鍵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未來職業基礎。”儲朝暉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