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兔子,你咋哭了呢!是不是不开心了?”(孩子对着玩具兔自言自语)

“来,听话,肚子饿了,就把这口饭吃了,乖……”(宝宝用勺子舀着一勺饭,往布娃娃嘴里喂)

生活中,孩子和玩具对话的场景其实经常会有,这其实并非是孩子在模仿动画片,而是孩子的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是啥?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幼儿特别是3~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认为世间所有事物都有情绪、有生命和有感情。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TA 不能理解什么是“活的”、哪些东西有“运动能力”。

因此,孩子常常说“布娃娃赶紧吃饭”、“玩具兔咋不开心了”之类的话语。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之后,这种泛灵心理也就会逐渐的消失。这是孩子发育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泛灵心理的积极影响

对于孩子的泛灵心理,其实家长不用太过紧张,认为孩子是不是看见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可以尝试着用它来帮助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以及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1.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对任何事物都十分好奇,而且正处于语言的爆发期,此阶段的孩子,一天到晚可能都会问各种奇怪的问题。

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来用拟人化的方式来回答孩子的提问。具体举例:

面对孩子的发问,家长耐心地回应来满足TA 的好奇心,同时也刺激孩子语言技能的提高。

2.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两三岁的孩子很顽皮,但是这时候也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要如何来培养呢?不妨利用他们的泛灵心理吧!

场景一:孩子乱丢玩具

孩子会玩玩具了,家里每次都会乱成一团,很多家长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收拾,这时若是能够合理的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朋友圈一位妈妈的吐槽

别直接说“你看家里被你弄得多乱!”,这样孩子并不爱搭理。不妨换种说法“你不小心摔跤了就很痛,那小兔子被你扔在地上,也会很痛哟!”

类似这样的话语,往往能够让宝宝自己主动的捡起玩具,甚至还会安慰刚刚被扔掉的玩具,“小兔子:对不起,刚刚把你摔疼了,以后再也不会了!”

场景二:孩子不肯刷牙

给孩子刷牙是一场追逐战,尤其是小宝宝,娃又哭又闹,那场面堪比杀猪啊!

家长可以跟孩子说:

“你今天吃了大苹果,苹果在牙齿里生出很多很多细菌……你希望细菌在你的牙齿里安家吗?”

“你今天吃了哪些好吃的,妈妈看看它们在你的牙齿里做什么吧?”

这些拟人化的语言符合孩子的泛灵心理,相比强迫和命令,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家长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孩子自然乖乖配合。

当然,泛灵心理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家长们只要合理的利用就行。

泛灵心理的消极影响

泛灵心理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也要避免这些消极方面对孩子的影响。具体要如何来做呢?

1.避免恐怖的画面、吓唬的语言

受泛灵心理的影响,加上认知能力有限,三四岁孩子很难分清楚想象和现实。

家长尽量避免孩子见到恐怖的画面、听到恐吓的语言。

不要吓唬宝宝说:“怪物来抓你啦!”同时挑选适合宝宝年龄、没有恐怖情节的绘本和视频。

2.正确看待孩子遇到的挫折

“都怪这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爸爸现在就打它一顿……”

很多时候孩子摔跤,父母总会这样安慰孩子,而孩子在听到这些话语,看到父母的动作后,往往也能止住哭声。

其实这样的做法很不对,家长用这种泛灵心理来推卸责任,只会让孩子长大后承担不起责任,总爱找借口。

泛灵心理是把双刃剑,父母要合理的利用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