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記事以來就是寶馬M的忠實粉絲,在來美國之前就一直幻想買一臺寶馬e92 M3。當時手機裏存滿了e92 的照片,後來陰差陽錯的考慮了M5,克爾維特C7,在試遍了一圈性能車之後,你猜我最後選擇了什麼?哈哈,不是M3,甚至不是德系車,而是斯巴魯brz。 當時C7剛出,dealer各種沒貨,加價,二手M5 價格談不攏,實在失去耐心的我,騎着自行車就去村裏的小dealer提了斯巴魯BRZ。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幸運,因爲正是斯巴魯BRZ帶我走進了改裝的大門,帶我體驗了日系車的魅力,受此影響,後來也玩了一段時間s2000。

爲什麼選擇E46 M3?

e46是寶馬的第三代M3,之前有e30(誰也買不起的M3),e36 m3(火柴盒黑老大的M3),然後就是e46(問題最多,修不好的M3),e92( 炸街m3),F80(失去信仰的m3)。M3 的家族歷史是輝煌的,M3的名字也是通過這幾代車的優秀性能換來的。 對於一個寶馬m粉,你是不會對e46 有任何抵抗力的,當我第一次見到這個車的時候,我就心動了。 第二天, 就揹着我女朋友把它買了,最後還因爲它吵了一個月的架,不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E46 M3採用了s54發動機,一臺3.2直列6缸機,卻能爆發出333hp,這些都得益於它當時先進的可變氣門正時技術。在個人看來,這個要比s2000上那個vtec更好用,因爲它的低轉數扭矩要比s2000好得多。當然,16年以後它給我帶來的卻是一個噩夢,因爲它太容易壞了(底下會講到)。

賽道化改裝之路

E46 M3本來不是一臺快車,他原廠在Top gear賽道圈速甚至沒有gt86快。e46 m3有的是一個非常給力的引擎, 加上一個非常舒服的液壓助力轉向。 這臺車給我們的不是數據,而是給駕駛創造的一種感覺。s54發動機給我的感覺是精緻,爲什麼這樣說呢?一般的車,你在踩80%油門跟100%油門的時候,給你的感覺其實是區別不大的。但是s54的99%的油門跟100%的油門力度,你都是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出來的。 真的是踩多少,走多少。

再來說說這個轉向,喜歡他的人非常喜歡他,不喜歡他的人,非常討厭他。我剛開始拿到這車的時候,也非常不習慣,因爲跟現代車比,e46 m3的轉向太“慢”了,同樣情況下,我m235i需要1/4方向盤行程的彎道,e46 m3則需要1/3。他的轉向比要比現代車小很多,所以需要轉很多方向才能轉彎。這也是很多人不喜歡他的原因。要玩懂e46 m3的轉向,必須要把他開到山路,或者賽道來體驗。這裏有兩個關鍵詞:線性,回饋。

線性:很多車的轉向很難做到完全的線性,簡單的說,就是方向打到某一角度發現需要更多的轉向input去轉同樣角度的彎道,比如說新2018款sti,就是典型的這個問題。e46 m3的方向可以做到接近完美的線性(當然,推頭就沒什麼談的了)可以感覺到想讓他怎麼轉就怎麼轉,打多少轉多少,不多不少。

再來說說回饋,做爲一個液壓助力轉向,回饋感只能用源源不絕來形容。 方向盤能告訴你太多信息,比如車前後輪的抓地情況, 地面的不完美,包括壓水壓線,e46 m3的方向盤都能清清楚楚的給你交代清楚,然後讓你來做出判斷。

所以這麼好的一臺車,改裝要從哪裏入手呢?可能得讓你失望了,我的第一階段的改裝目標:可靠

第一件事:機油化驗

E46 M3 跟 E92 M3 最大的通病:Rod bearing 中文好像叫瓦片吧,總之就是連桿跟曲軸之間的那個東西。Rod bearing在賽道掛了,你基本上就可以在賽道外的草地上尋找你的連桿了。基本上這個東西掛了,如果發現的早,可能就是換一套,可能再加一套曲軸,反正開油底殼是少不了,發現晚了就沒救了。 但是這東西基本上很難發現,就跟癌症一樣,不到晚期都沒什麼症狀。

那這個到底是因爲什麼造成的呢?爲什麼會同時發生在e92的 s65上?那麼原因很簡單,機油。對的, 寶馬在s65根s54上同時使用了10w60的超高粘稠度機油,雖然這款機油在高溫情況能夠給發動機提供很好的保護,但在低溫情況下, 卻是傷害發動機的罪魁禍首。低溫情況下,這款超級粘稠的機油根本無法躋身到bearing間隙中去,從而根本不能提供好的潤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寶馬選擇了相信m車主會好好閱讀ower's manual(用戶手冊)的 76頁,避免轉速攀升到黃色警報區。很多車主忽視了這個步驟,一上車就拼命的開,從而導致了rod bearing 問題。We are fxxking BMW drivers, we do not give shit about warming up the engine.

所以,要避免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等車熱了,再猛開,不要急。

Therefore, 機油化驗是m3車主必不可少的一步。通過分析機油中各項金屬的含量,我們就可以知道發動機的大致磨損狀況。

化驗結果OK,銅含量正常告訴我們,rod bearing還OK。

這個是網上找的圖片,給大家看看壞的rod bearing長什麼樣。

第二步,副地盤加強連接位加強。 如果你要用e46 m3跑賽道,甚至代步,你必須要做這個。這個也是寶馬的幾大啃爹腦殘設計之一。如果不做,地盤會裂,rod bearing掛了還能換髮動機,地盤裂開了就只能換車了,所以這個必須要做。強大的s54爲我們提供了,可以把地盤擰碎的扭矩,嗯, 我們是應該開心還是難過呢?讓我想想

副地盤加強就是焊焊焊,不加強的後果就是等着裂。。。然後賣車吧。

保養做完,變速箱油,機油加火花塞全部換新。在這裏,必須要說一下motul的賽用變速箱油了,Gear300. 這款油剛換的時候,如絲般柔滑,但是一個賽道日跑完,你就得換了,太不持久了,賽道日跑完第二天,掛擋就各種不順,但是在賽道的表現真的是一絕,推薦一下。

差點把他忘了,氣門間隙調整。 對於s54來說,這個很重要,而且不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shifter bushing(這個我實在不知道中文叫什麼了)全套rebuild。車子拆了好久,換完之後換擋跟新車一樣, 又有那種少女般的緊緻感了。 但是寶馬的質量真的是一般,大家可以看到圖片最上方那個白色的塑料環,現在又壞了。是我用的太狠嗎?不知道,還好不影響什麼

大家可以Youtube搜索 Shuo Liu,這個是我的頻道,裏面有換完前後的對比視頻

然後就剎車了,我的選擇是stoptech盤加片加油。 Stoptech是我用過,用戶體驗最好的剎車(注意,是用戶體驗),沒有之一。 第一,平常駕駛,沒有任何噪音,這個就很好了,很多賽道剎車片,比我排氣還響,你說尷尬不尷尬。第二,stoptech的產品沒有任何fitment 問題(安裝問題),很多玩過改裝的朋友都知道, 很多改裝件買回來是根本按不上去的,哈哈,有時候是因爲公差太大,有時候是因爲該給的硬件沒有給。stoptech總是包含任何改有的硬件。第三,便宜,你敢信嗎? 你看到這裏所有東西加起來才500多美金,真的厚道。

然而兩個賽道日將他們全部化成了粉末,剎車片就拜拜了。

接下來就是輪胎跟輪轂了,我的選擇是m4 的18寸加 AD08r。 這裏也是樓主運氣比較好,當時一個朋友的m4上的輪轂換下來就給我了,放在e46上剛剛好,後面得加10mm以上的墊片纔行,前門完美。 Ad08r也是用過比較靠譜的輪胎了,很抓,失控了也很線性。

然後就去了m3的第一次motorsport event。 保時捷的繞樁賽,結果大家應該能猜到我被Macan S血爆,對,我知道這個貼子已經能讓你大開眼界了,但是你沒看錯,我確實被朋友的Macan S爆得體無完膚。

問題相信大家也能從圖中看出來,這m3是要倒了嗎?怎麼側傾成這樣了。(主要原因還是開得不行,不太熟悉繞樁賽的玩法)所以,下一個改裝也很明確了,平衡杆。

本來原廠的平衡杆就已經很粗壯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26mm前面。 現在直接前後一起升級,前面30mm後面忘了,反正也很粗,然後果斷調最硬。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不是車子平衡杆軟的抓地力會越強嗎?其實不是的,平衡杆硬在乾地的抓地性能會很強,軟會在路面情況不好的時候有優勢。 平衡杆的最主要作用還是調節車前後抓地力的平衡,簡單的說就是調節推頭甩尾最好用的武器。

爲什麼平衡杆會讓車更快呢?舉個例子吧,一臺車在轉左彎的時候,他的左前輪會因爲重心轉移從而獲得更多的抓地力(因爲輪胎負重增加了),但是這些力不是從天而降的,不錯,這些力量是來自於右後輪,由於車輛過彎從而導致了車輛右後輪重量減輕,所以右後輪會失去一些抓地力,左前輪會增加一些抓地力。最重要的來了:由於輪胎負重與摩擦力曲線不是直線,所以右後輪失去的抓地力要遠大於左前輪增加的抓地力,所以導致了車輛整體抓地力的下降。 平衡杆可以減小這個問題。

平衡杆的下一步就是懸掛了,樓主女朋友給樓主準備的最大驚喜,Kw clubsports 懸掛。當時收到這個禮物的時候樓主感動得連眼淚都要出來了。

Kw在業內也算的行業老大哥了,也給很多原廠車提供懸掛。比如AMG跟新的M4 gts,包括m235ir都是kw的懸掛。 選擇kw第一是因爲他的口碑,第二是因爲他雙向可調節。樓主的這款clubsports提供壓縮與回彈阻尼獨立調節,加上可調塔頂,真的是賽道神器。

如果大家對懸掛的調試有興趣, 下次專開一帖,單獨講一講,回彈壓縮阻尼跟,賽道4輪定位數據。因爲這一講,實在是太長了。 大家暫且可以記住:可調對賽道來說很重要。阻尼可以控制車身動態。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外傾角(camber),有了camber跟沒有的開起來感覺是兩輛車。Kw前面的可調塔頂可以支持到4度的前外傾角,還是很給力的。

後懸掛,大家可以看到回彈阻尼的調節旋鈕。 這裏忘記提了,kw 是不提供後塔頂的,所以樓主升級了一套Ground Control的帶魚眼軸承的金屬後塔頂(之後會講到升級魚眼軸承的好處)

藍色的是後平衡杆,紅色的是Ground Control的camber arm(後拉桿)。

前面我們可以通過kw的可調塔頂來調節外傾角,後面就只能靠可調式後拉桿了。 Ground Control 後拉桿自帶魚眼軸承,贊一個。

細心的童鞋可以發現rear subframe bushing也升級了偷個懶,先不講這個了。

加長螺絲跟12mm墊片, 大家可以可以猜猜左邊那兩大圓是幹嘛的。 只能告訴大家,這個是寶馬後來推出的原廠件,不裝會很崩。

副地盤拆下來換bushing, 進一步加固車身。

大頂bar。連接車兩邊塔頂,前面車身強度瞬間強很多。

前平衡杆,直接調最硬。沒商量。

Kw可調塔頂, 在這提一下,m3本身的塔頂就是可調的,但是區間不大。樓主還有一偏方,把原廠塔頂左邊裝右邊,右邊裝左邊就可以有差不多3度的外傾角了,哈哈。

排氣的選擇,寶馬fan必須都知道這個,北美唯一官方承認的改裝品牌,改他的東西寶馬是繼續給保修的,用戶體驗最好的,他的ecu比jb4什麼的要強很多,不爲別的,就是穩定。 大家對ecu感興趣我可以專開一帖。、

對了,忘記提了,我刷了他家的stage 3, 穩的一B。

前面-4度的外傾角,平常真心開不了,輪胎磨太快了。e46 賽車可以用的-6,這個還算好的。

這樣改下來,在我們本地的Portland International Raceway就可以跑到1:32.05了,這個成績是比原廠M4要快的, 根據網上的數據,原廠m4可以做到1:32.80。考慮到m4要比e46 m3多100多匹馬力,這個成績就還是不錯的。但是M4換個輪胎就能打敗我花了這麼多心血打造的m3,哎,新車就是不一樣啊。

接下來做的是Front control arm bushing。 一樣也是魚眼軸承,左邊是原廠橡膠的。 升級這個主要是爲了保持四輪定位數據,原廠橡膠在賽道過彎高壓情況下會變形,以前可能有4度外傾角,但是變形之後可能只有3度了,我們花那麼大精力做的賽道四輪定位數據,如果不能在彎道中保持,那麼就失去意義了。

右邊這個是rear trailing arm bushing. 這個是後懸掛中最重要的一個活動點,主要控制後面toe 角度。 一樣,魚眼軸承。

還有太多東西沒有提到了, 這裏只是m3改裝的冰山一角,如果大家對改裝感興趣,有機會繼續分享更多。

寫給想玩改裝的朋友

在玩車的這一小部分羣體中,有太多恨。玩漂移的看不慣跑賽道的, 玩賽道的看不起玩低趴的,玩老車的受不了買新車的,玩改裝的一起鄙視開超跑的。我想在這裏呼籲一下, 大家都是一羣喜歡車的,何必這樣呢?何必在我們這一羣本來就不大的羣體中再做分裂呢?只有敞開胸懷去接受,大家才能一起讓我們身邊的玩車環境變得更好, 只有我們齊心協力,才能改變社會對我們的看法。

玩老車不容易,誰都想過放棄。所以後來我們成立了Lightshadow Auto Club,希望愛車的大家都能在一起。

我們不是寶馬女,奧迪哥,不是飆車黨,也不是不務正業的小混混,我們只是一羣愛車的有志青年。只希望汽車文化能不被時代拋棄,汽油能不被電力取代。希望一顆愛車的心能夠永遠傳承下去。

最後重申一下,本文純屬個人見解,如有***或者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踊躍討論。

本期寶馬M3改裝案例鳴謝車主:朔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