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新广告《你不必成功》

想用温情牌把我们

规训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真够变态的

最早是读书无用论,两年前是逃离北上广,前段时间则是许知远对谈马东,这两天又是京东的毒鸡汤广告《你不必成功》。这一股誓要把我们拽进无能的泥沼中的力量从未停歇,还愈演愈烈。这让我好奇,到底是什么人想要阉割我们的智力?

我们看不懂当代艺术!

我总听别人抱怨说,他看不懂当代艺术。诚然,当代艺术本身良莠不齐,而那些经典作品也不是普通人能随随便便看懂的。但看他说话的口气,好像带着些情绪,不消片刻他必会谈到艺术的堕落、资本的肮脏、洗钱、钱权交易,还劝我赶紧放弃,不要深陷泥沼而不自知。然后拿出手机撸一盘王者荣耀,告诉我他的排位有多高。

这话要是不懂艺术的人说出来,我也不会惊讶,可惜它总出自学美术的朋友。在我印象里,但凡看过几本当代艺术的介绍,就能知道这玩意儿不简单,看来他们对这些“冒犯了”崇高艺术的东西也没那么关心。

这让我很好奇,因为现实情况是当代艺术被看成一股潮流,美术馆、画廊也欢迎青年当代艺术家,而他们为何看都不看一眼呢?肯定不是笨,肯定还有其他原因。而这个原因在历史上甚至毁灭了一个国家的艺术

科尔托纳《神圣的凯旋》

巴洛克之后,意大利艺术就走向衰亡,到现在都没回过神来。就连巴洛克也被看成文艺复兴的挽歌,除了卡拉瓦乔,贝里尼,还有谁能与后来的普桑、委拉斯贵支比肩呢?但当时的意大利艺术家浑然不知,他们很高兴地接受了法国人授予的桂冠。因为自1663年到1968年期间,由法王路易十四设立的罗马奖,一直把法国最杰出的艺术家送到意大利朝圣。这就像毒死拿破仑的砒霜,一点点地侵蚀着意大利艺术的创新环境。

不仅是大众和外国人称赞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无人能比,就连宗教领袖也大加赞赏。可是,这些艺术家只是被蒙蔽了,他们以为是耶稣会发来邀请,让他们绘制大套大套的壁画,但其实那是世俗赞助人的要求,耶稣会迫于无奈才对巴洛克风格保持着永不疲倦的兴奋。

萨尔瓦多·罗萨《圣安东尼的诱惑》

那不勒斯人萨尔瓦多·罗萨(Salvador Rosa)曾感叹,人们只求他画的小幅风景,他真想把这些画画坏了,这样人们就只记住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画家。但他逃不过命运的戏弄,就连历史画也不过是身居高位的人对他的要求。

科尔托纳和卡纳雷托的作品

巴洛克艺术被后人称为“迷醉灵魂的甜蜜舞会”

在这背景下,其他艺术家如科尔托纳(Cortona)和卡纳雷托(Canaletto)则乐于满足订画人和大众的期待,一如既往地创作饱受嘉奖的作品,从不改变,就像在不断复制自己。

因为大家都这么画,雇主也希望这么画,所以意大利艺术就难以革新,难以发展。受到限制的意大利艺术家,在后来也很少做出能与法国艺术名家媲美的作品来。而这个情况也正阻碍了我的朋友们,他们不敢超过别人的预期去发展自己的艺术,而是退回多数人坚守的阵地,对新艺术不断发难,却从不想了解一下。

这种从众心理不仅侵入了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当我问:“何不看点书了解一下当代艺术时”,他们却认为和朋友打排位更重要,因为大家都在玩。并且,不管是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还是在传统艺术上更加精进,都会让自己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受到两方的夹击和取笑。所以,他们情愿回到平庸的泥沼中。

更有人说,他只愿意做一位“业余”画家,类似于文青那种。因为只有这样,画画才是快乐的,才能在微博、贴吧里受大家仰视,太过出色的人总显得格格不入

这个想法和京东广告里的那句“不必放弃玩音乐,不必出专辑,也不必放弃工作”一样可笑。庸众试图把希求成功的人拉回平凡的狂欢里,而精英又在百般劝慰往上爬的人成功之路有多痛苦,所以他们选择从众,成为别人希望看到的样子。这才不是什么活得个性,要知道所谓的个性生活早就成了滥觞

可能他们还会说:在等十年,等我们90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也正是如此,号称个性新潮的90后终将沦为了他们眼中不会使智能手机的许知远,还一定比他更糟。

扒掉波洛克的新衣

Cecil Beaton在波洛克作品前拍的时尚大片

如何把高雅艺术世俗化?其实只要用它拍一张时尚大片,并刊登在杂志上,就能戳破高雅艺术的皇帝新衣。1951年,时尚摄影大师Cecil Beaton为Vogue杂志拍摄照片时,让模特站在波洛克的滴画前搔首弄姿,让现代艺术的最新成就沦为了时尚和商业的背景板。就在那一瞬间,一切深邃的理论、技术上的革新都不值一提,观众需要想的只是好不好看而已。

在今天,我们遇到了更严峻的困境。两天前,小顾的新书又出版了,这位艺术史普及界的黑马像京东广告的作者一样,把成功拆碎了给我们看。他以给著名画家起绰号出道,用“大奶画家”,“基佬画家”一类的吸睛词汇夺取了大众对艺术的热忱与兴致,让艺术史沦为用艺术包装的八卦史

几乎所有广受好评、传播甚广的中国艺术普及者都乐于把艺术简单化和八卦化。他们所谓输出的艺术知识,其本质和快手上的奇闻悍事毫无差别,只不过换上了艺术史的迷人滤镜罢了。尽管学术界对他们做过抨击和抵抗,但无可避免地早就形成了一座娱乐化的阶梯金字塔,一层比一层野蛮,一层比一层亢奋。自上而下,是社会精英、文化明星对底层人民在精神生活上的层层剥削,这不比血汗工厂善良多少。

我的学生中也有人读过小顾的书,我问他们为何不读稍专业点的艺术史专著,他们却说,那些书太无聊了。诚然讨论技法、历史的专业书籍几乎不提艺术家的八卦,也不可能非黑即白地给艺术家扣上戏剧化的帽子,但现实生活本就如此,真正的历史本来就不是多么动人或有趣的故事。

在小顾之上,一些文化集团输出的展览也常令人大跌眼睛。他们打着最全、最好、最美的名号大肆敛财,把艺术展览变成时尚潮人自拍的背景板,或是文艺青年必须签到的花名册。具体看了什么不重要,学到了什么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参加了这场活动,是否拍出了能分享在朋友圈里的大片,是否能在梵高的原作前潸然泪下,是否能获得吹嘘一段时间的谈资。

从展览策划者到文化作者,再到第一批读者,艺术家的故事越来越走样,越来越八卦。一位热爱小顾的学生总在课下和同学分享他读到的故事,在那些故事里,艺术家们比小顾笔下的形象更加脸谱化,也更低俗下流。但他却洋洋得意,满足于自己从一个稍显公允的文本中提炼出了最吸引人的内容,还获得了朋友们的羡慕和崇拜。

虽然是无心之举,但同样是上层人对下层人的精神生活的污染,是一种不尊重他人智力的举动。在这个只能用低俗故事博眼球的时代,人们才会惊叹于大师的陨落。并且依靠对严肃内容的低俗改造,生产低智内容扰乱视听,也能更稳固上层文化精英的地位,而他们却在今天发出了每个人都无法成功的哀嚎。

你不必成功,你也无法成功

如果玩音乐不是为了出专辑,那么他所追求的成功是什么?我们看出京东的这则广告《你不必成功》同其他污染大众的精神产品一样,宣导着一种反精英、反专业的价值观。言下之意,玩音乐只是慰济无聊人生的一颗药丸而已,追求个性也只要有一点点不同而已,太专业的人就落入了世俗成功的陷阱之中,成为了精神世界的叛道者。

在这里,我们需要加一个括弧,努力成为专业人士的青年在他们看来是精神(胜利法)世界的叛道者。这种把人向下拽的力量,不止出于庸众的从众心理。上层精英的层层设防更加可耻。

半年前,有个编辑找我写一本书,他希望我把中国艺术史上的名家脸谱化,挖掘一些撕逼、弑父、乱伦、出轨、逛窑子的故事,把中国艺术名家庸俗化,甚至丑化中国文豪和艺术家,以此与教科书上的正人君子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提高书籍的销量。

我义正严辞地拒绝了他的邀请,一来也是没能力做这些工作,二来也不耻于做这样的事。但他给我的回复,是那么熟悉:没错,你不必拉下脸写这些,但你也无法成功,真MB假清高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文化产业顶端的资本投机性,展览业的庸俗化,出版业的低智化,文化作者的底线沦丧,烂书读者的自我炫耀,形成了一座剥削精神生活、阉割大众智力的金字塔模型。在这里,越野蛮就越有价值,越故作姿态就越有市场。文化是什么,对里面的人并不重要。

在42个“不必”之后,男人走向海边,停住。我以为他想自杀,既然什么都不必了,也就不必活在这个世上。可惜他只想说,我坚持失败着就是他坚持要看的结局,真够变态的。

不过,尽管如此,我仍坚持失败下去,因为那是我要的成功。我愿意做现代堂吉柯德,因为即便与羊群战斗,即便最终无法成功,我与羊群终归是不同的。

|

|

👇

如何避免庸俗的3个方法:

走出舒适圈,研读很难看懂的专业书籍

做每件事时,都要想着做到完美

不相信鸡汤,也别信毒鸡汤。

最有趣的生活方式

就是做好每件事

你渴望成功吗?

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你的梦想

几册

开启深度阅读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