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關注

微信號:laojiss2017

譚文瑞

《人物坊》專欄

承前啓後的總編輯譚文瑞(上)

錢 江

70年來,一任又一任總編輯,肩負重任,將人民日報的事業推向前進。

譚文瑞於1950年到人民日報工作,先後擔任國際版編輯、國際部副主任、副總編輯;1985年3月,受命負責創辦《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1989年,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他承前啓後,實現了《人民日報》在海外的廣泛發行,是人民日報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一頁。

同時,譚文瑞是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還是以“池北偶”筆名著稱的諷刺詩作者。

譚文瑞(右二)劉國昌(右一)徐鵬飛(左二)齊國軍(左一)

從廣州考入燕京大學新聞系

譚文瑞(1922~2014),出生於廣州一個富裕人家,祖籍廣東新會縣天河鄉。父親譚葆梧曾在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留學,回國後就職於廣東的鐵路系統,後轉入粵漢鐵路局做財務工作。母親戴佩琪,原籍廣東東莞縣,早年上過私塾,婚後在家相夫教子。這對夫婦養育了5個子女,譚文瑞是他們最大的孩子。

年少時,譚文瑞在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就讀,成績優異,英語基礎紮實。

1937年,日軍侵華,廣州淪陷,全家逃難至香港。他轉入香港培英中學讀書至畢業。少年譚文瑞受新思潮影響,對李大釗、魯迅、鄒韜奮等先驅人物心生敬仰,立志要做一個像他們那樣富有正義感、能夠爲民請命的人。

中學畢業時,他認定新聞事業對社會發展有巨大推力,因此考入著名的燕京大學新聞系。

1919年在北京創辦的燕京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1929年其新聞系開始招生,撰寫《紅星照耀中國》的埃德加·斯諾曾在此任教。校長司徒雷登特別重視新聞系的教育質量,教師均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用英語教學,規定主修新聞的學生必須在其他系選修部分課程,以廣博學識。很快,燕大新聞系成爲亞洲最著名的大學新聞系,人才輩出,也深深地吸引着年輕的譚文瑞。他覺得自己的英文基礎紮實,一定能適應燕大的學習生活。

譚文瑞以優異成績考取燕大新聞系,還獲得了《大公報》設立的“張季鸞獎學金”。1941年8月底,他從香港千里北上北平。那時的譚文瑞是一個翩翩南國少年,初進燕園,他就拍攝了一張照片,坐在漢白玉橋欄杆上,一輛自行車倚在身邊,神情平靜。他哪裏知道,一場人生大轉折馬上就要撲到身邊了。譚文瑞在美麗的燕大校園裏學習了100天。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次日,侵華日軍封閉燕京大學,逮捕和驅趕師生。離開燕園的譚文瑞南下到上海聖約翰大學求學。

上海也在日軍鐵蹄的蹂躪之下。譚文瑞不堪忍受淪陷區生活,1942年夏天,聽說燕京大學將於成都覆校,他馬上離開上海,長途跋涉前去。這一路是他人生的第一遭磨難,他走出淪陷區,自己找“黃魚車”搭車奔向成都,一程又一程,風餐露宿,飢渴交加。後來,他回憶說,這一路,卡車、馬車、驢車都坐過了,長途走路也領教了。到了成都,同學們都覺得譚文瑞成熟了許多。

從成都燕大到《大公報》

1942年9月,譚文瑞抵達成都。燕京大學借用華美女中和毗鄰的啓華小學爲校舍,於10月1日覆校上課。

譚文瑞繼續就讀於新聞系。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還在課外廣泛閱讀,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逐漸實現了思想轉變。

晚年時,譚文瑞回顧道:“燕京大學是以學術思想自由著名的高等學府。4年大學生涯,使我不僅獲得了豐富的學識,而且形成了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除了用心完成學業,還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大量中外古今的書籍,在這方面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學習正規課程的要多得多。”

1943年,他選修的政治學概論期中考試,譚文瑞選擇了兩道考題之一的“試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優劣”,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作了回答,指出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那時,他已經把爭取民族解放和實現共產主義作爲自己的理想了。他積極參加大後方的愛國民主運動,燕大學生中有許多中共地下黨員,有的是譚文瑞的好朋友,他深受影響。

學習新聞需要大量的採編實踐,譚文瑞擔任過新聞系刊物《燕京新聞》主編,畢業前一年在《大公報》實習。這是因爲入燕大時獲得的“張季鸞獎學金”繼續有效,優先獲得了到《大公報》實習的機會,他的新聞採編才能很快表現出來,爲日後在《大公報》工作奠定了基礎。

1945年夏天畢業時,正值抗戰勝利前夕,美國新聞處在華增加辦事地點,譚文瑞考入西安辦事處擔任翻譯。很快,日本投降,美國新聞處在北平設立辦事處,將熟悉北平的譚文瑞調了過去。

剛到北平,美國駐華新聞處就縮編了。於是,譚文瑞到天津《大公報》當國際版編輯。他對《大公報》熟門熟路,一上手就可以獨當一面地工作。

1946年初,譚文瑞調到北平大公報辦事處,和著名記者徐盈、彭子岡一起當記者。北平是華北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國、共、美三方組成的軍事調停執行部(軍調部)就設在這裏,是國內最出新聞的城市之一,因此,大公報加強了採訪隊伍。

到北平後,譚文瑞撰寫長篇綜述,談北平東交民巷的歷史沿革,在《大公報》連載,顯示了綜合分析能力。

對譚文瑞來說,北平還有更美好的事情:在軍調部採訪時,認識了那裏的臨時僱員——女大學生張子儀。他們相戀了,1947年9月結婚,從此廝守終生。

從《大公報》到《人民日報》

幾個月後的1948年初,香港《大公報》復刊。譚文瑞調往香港編輯國際版,一起共事的有費彝民、馬廷棟、曾敏之、朱啓平、唐人、金庸(查良鏞)等人,都是報業才俊。譚文瑞和他們很快就熟悉了,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

譚文瑞和潘漢年、喬冠華、夏衍等領導的中共香港工委建立了密切聯繫,在香港工委指導下蒐集情報資料,於1949年5月在香港參加革命。

新中國成立前夕,譚文瑞前往北平報道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譚文瑞與《新民報》女記者、老資格的中共地下黨員高汾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他們合作完成的採訪刊登在《大公報》和《新民報》上。

採訪開國大典後,譚文瑞繼續留在北京當記者。1950年春,早年曾經是《大公報》著名記者、時任人民日報社長的範長江看中了譚文瑞,於這年5月把他調入人民日報。

一個月後,朝鮮戰爭爆發了。

(未完待續)

(作者爲人民日報社原高級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