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半城湖

▲位于青州市区的范公亭公园。

范公亭,是青州著名的地理标志。冯伟山的文章,通过一株兰花,追忆范仲淹,并将青州人文景致赋予新的意义,十分别致。

公元1051年,即皇祐三年,范仲淹移任青州知州。此时春节刚过,爆竹炸响的余音犹在,青州百姓还沉浸在喜庆之中。

范仲淹端坐在州衙一侧的厢房里,闭目沉思。紫砂盆里的一株兰花就摆在他面前的小桌上,莹莹地散着春色。说来也怪,这季节里,兰花竟一直呈着蓬勃的生机。近日,墨绿的叶片间竟多了一枝花蕾。虽是雏形,但让范公兴奋不已。他闻着这株兰花特有的野草气息,思绪竟回到了数十年前。

他很小的时候,曾在苏州待过一段时间。他依稀记得,有一年母亲带他去太平山下的一座坟墓前磕头,趁母亲嘤嘤啜泣的时候,他追着一只蝴蝶进了山脚的一片林子。就在山泉旁的一块硬石边,他发现了一株兰花。这兰花叶片不多,但精神饱满,顶上有一花,放肆且优雅地开着,那模样,还有那淡淡的清香,竟让他无法割舍。后来,他带着这株兰花随母亲又到了山东的博山,就连在荆山寺苦读的数年间,这兰花也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他爱此兰如命,是因为这株兰花给了他很多生活的启迪。这期间,他已成年,他知道了朱姓是自己继父给安在身上的,自己本姓范,早逝的父亲和祖父、曾祖都长眠在苏州的太平山下。

此后,他离家到外地求学苦读,发誓考取功名,光耀祖先,造福黎民。走时,他啥也没带,就带了这株兰花。这兰花真是神奇,本是生在江南温润的气候中,可跟着自己在干燥寒冷的北方竟也长的清爽墨绿,并且从未枯过一叶。如此奇花,通过众多学子的口传,让数不清的人垂涎三尺。这株兰花经过多年时光的淘洗,根部硕大,但株型紧凑,依然三五叶片,色如墨玉,神采飘逸,见到的人都连声叫好。有不少富人愿出重金买走,但都被他摇头拒绝。终于,兰花在某一夜不翼而飞。范仲淹魂不守舍,几天水米难咽。

一日深夜,冥冥中他觉得有种特殊的气息在口鼻间萦绕,睁眼时,兰花竟在床头,但几近枯萎。他喜极而泣,把兰花紧紧抱在怀中。不多日,兰花枯叶落尽,根部竟冒出了一丛新绿,愈加精神。多年后,他同一位当年的同学偶遇,闲谈中,才得知那年自己的兰花是被另一位同学偷走送给了本地的县令,那县令应诺在乡试时会照顾它。只可惜,此兰花生性高洁,大概受不了县令家的贪腐之气才自行枯萎的。好在偷盗之人良心不安,又将兰花送回原处,才起死回生。

范仲淹睁开眼,望着面前的兰花,随手裹了裹身上的衣衫,顿觉暖和起来。这次来青州,虽是63岁的病痛之身,但能踏着欧阳修、富弼两位仁兄的脚印给青州百姓做点实事,他心里倍感欣慰。

他的仕途本是一帆风顺的。他为官清廉,尽职尽责,曾在江淮、苏州等地救灾、治水有功,曾调任京师为官,但总看不惯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腐败现象,勇于直言上谏,但终究人轻言微,被人反诬,闹得贬任异地。升升贬贬,如此几次,也就习惯了这种起起落落的生活。1036年,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再次惹恼了他。他连上四章,言辞激烈,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被贬饶州。走时,朝野上下唯王质一人出郊为他饯行。日暮西山,残阳如血,两人双手紧握,久望无语。

两年后,党项族首领元昊在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称帝,另建西夏国。延州守将范雍无能,无力抵抗西夏军的进攻,朝廷只好起用范仲淹任副帅,辅助夏竦抗敌。此时,53岁的范仲淹已略显老态,但战场上却精神抖擞,勇猛异常。他的胆识和谋略让敌军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竟赢得了“范小老子”的称号。凯旋日,行走在大顺城到延州的途中,路边的野花星星点点撒了一路,春天已经到来了。他突然想起了江南,想起了苏州的太平山,那里早已百花烂漫了吧?

三月二十七,

羌山始见花。

将军了边事,

春老未还家。

他随口吟出,兴奋地挥着马鞭,尘土卷在“得得”的马蹄声中一路远去。

他又想起了当年站在岳阳楼上,与滕子京俯眺洞庭一湖,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的悲壮豪放。湖水无语,浊浪排空,好一派辽远的苍茫。

这年,青州大旱,整个春天几乎滴雨未下,城里城外的河道沟渠早就干涸了。范仲淹站在城西南外的田边,望着几近枯萎的秧苗,满腔的愁闷涌上心头。一群百姓跪在路边祈雨,满脸的虔诚瞬间吸引了他的目光。近前询问,才知已经跪了三天三夜了。范仲淹心一紧,也跟着跪了下去。他双手作揖,高过头顶,其虔诚之态早就忘了一身的病痛,任旁边的百姓怎样劝说也不肯起身。说来也怪,不多时竟乌云密布,雷声响过,大雨滂沱而至。

数日,雨过天晴,青州城内外一片生机,绿色盈人。可好景不长,一场大的瘟疫席卷青州,很多百姓患上了红眼病。此病虽不至死,但双眼红肿模糊,重者溃烂发痒,又极易传染,一时人心惶惶,都闭门不出。范仲淹心急如焚,遍访青州名医,并用自己多年对疫病的了解和经验,和医生们夜以继日配制药方,以解百姓的眼病之苦。药方极其繁琐,更奇妙的竟需要极其纯净的水源调制。可青州刚刚下过数天大雨,河水、井水暴涨,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浑黄污浊。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药物的疗效,这让范仲淹再次陷入了烦闷之中。

睡梦中,他看到城外他跪地祈雨的地方,竟有一口水井,汩汩地冒着清泉,自己养了50年的兰花居然长在了光滑的井壁上。他惊得想喊,双手在被窝外到处乱摸,一下就醒了。天明,衙里有人报说他跪地祈雨的地方有细流渗出。他惊讶不已,令人在流水处掘井,掘至两米,一股水一下涨上来,水花轻轻翻腾,似是一处泉眼。范仲淹觉得有神灵相助,想起梦中的情景,赶忙让人取来自己的兰花,小心地栽植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这时,井里的水一下涨到了兰花处,伸手即可汲水,且清澈的能照出人的模样。范仲淹大喜,急忙令人汲水制药,并给此泉取名“醴泉”。不几日,凡患眼疾的百姓全部痊愈。

百姓敲锣打鼓,提着礼物纷纷到衙门前答谢范公。他一一婉拒,说:“身为官吏,为百姓解忧排难是应该的,吃拿卡要的为官之人是可耻的,是不配戴头上这顶乌纱的!”他指了指头上的官帽,继续说:“当年我做副宰相时,负责惩办贪官,那些污吏拿出那么多的钱财贿赂我,希望我网开一面,都被我呵斥回去。一个为官之人如果失去了为官之本,任其贪腐放纵,那这个朝廷的根基就不会牢固。再说,我如果收了钱财,现在要么身首异处,要么关在大牢,哪会有现在的自由之身……”

百姓叫好声一片,对着范公纷纷作揖拜谢。

冬天很快就到了,可醴泉里的水不多不少,总是保持在兰花的根部,并且清澈如初,百姓大老远也愿意来此汲水饮用。此时的兰花却已子孙满堂,长满了井的四壁,姿态依然清雅。

这让范公大惑不解。

第二年,即公元1052年,范仲淹调任颍州知州,途至徐州一病不起。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苏州的太平山下,又一次追着蝴蝶跑进了树林,又看到了那株放肆而优雅的兰花……

5月20日,范公驾鹤西游,享年64岁。

说来也怪,青州醴泉里的水一下降了好几米,四壁上的兰花也渐渐枯萎了。后来,人们感念范仲淹的清正廉洁,就把醴泉称作范公井,井上建一亭子,称范公亭。

1934年5月,冯玉祥将军拜谒范公亭,感于范公一生的家国情怀,挥笔写下一副联语: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

(冯伟山,作家,《青州文学》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