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王朝的盛和衰其實都有個漸變的過程,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如此,唐朝從盛世打落馬下的安史之亂,最後盛極而衰就值得研究了。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皇權有責任,相權有責任,民族政策有影響。

比如漢朝盛極而衰是因爲持續百年多的匈奴戰爭還有皇帝的控制力下降,地方豪族的崛起。

宋朝盛極而衰來自外敵入侵,明朝的盛極而衰則是制度性腐敗還有地方官僚階級勢力的膨脹。

縱觀歷史,還未有那個朝代,如唐朝一樣,在最盛的時候一下子被一場內亂打落王座。

(安史之亂)

那麼安史之亂爲何發生?

真的是唐玄宗不理朝政,每日和楊貴妃花天酒地緣故嗎?

真的是李林甫放任安祿山坐大,楊國忠禍國殃民造成背叛嗎?

真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指導下,造成了胡人成軍閥最後野心膨脹嗎?

此三問涉及皇權,相權,還有民族政策!

可是都不能算真相,原因很簡單,但是他們都不是最主要原因。

真實的原因不過是制度化的因,造成了胡華民族政策的果,最後在皇權和相權輪番胡亂施爲之下的必然爆發而已。

(唐玄宗和李林甫)

要理清安史之亂的根源,就必定不能脫離唐朝河北地區來討論。

河北地區即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地,也是唐朝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

他的特殊性在於它和中央直屬領地的天然割裂。

今日的河北道河朔地區,知道地理的中國人都知道,和中原大地是連成一片的,沒有水系和水網阻隔。

可是在唐朝宋朝時候並不是這樣,就在今日國家致力於大開發的雄安新區這一線,在唐宋時期是一大片的湖泊和沼澤,有多大?

(河北道在唐朝) 他們西起太行山,東入大海,幾乎將河北道一分爲二!

這些水系的存在,即是唐宋時期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唐宋時期北方的飛地。

唐朝時候,這飛地屬於節度使的地盤,而宋朝時候這飛地屬於宋遼邊界線。

因爲水系的阻隔,造成了唐代時候河北道南北兩邊的政治經濟環境截然不同。

水系以北的幽州還有易州因爲遠離中原傳統經濟中心,生產力和經濟並不發達,生產結構還處於半耕半牧的狀態,這也是後世遼國爲何能在燕雲地區施行一國兩制漢人耕種契丹人放牧政策的根源所在。

水系以南的魏州、洺州、相州等地,則是發達的農耕地區,經濟發達不說,人口也非常多!

(河北道分區圖)

當時在唐朝,整個河北道南北想加戶口數達到了唐朝的三分之一強,可說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

南北經濟差異,還有他在唐朝重要地位,讓唐朝,對於河北道的治理可謂費盡心力。

對於北方經濟不發達的幽州、易州唐朝的政策是,在幽易之外的北方設置羈縻州。

羈縻是中國古代一個常見的詞語,意思是,不施行正式的統治,而施行委派統治,被委派的就是歸附的遊牧民族,讓他們以夷制夷,施行自治,只要保持冊封進貢關係就好。

算是一種間接統治的方式,與管理成本而言,當然是更好選擇,唐後的元明清邊遠地區都有羈縻州的存在。

因爲羈縻州的存在,河北道北方除了幽州、易州之外的地區,都是胡化很深的地區,在哪裏佔據主流位置的都是少數民族。

那麼安史之亂誘因真是因爲河北道西部,經濟不發達,還有羈縻州的存在,造成胡人人口大增,最後尾大不掉成了動亂之源嗎?

其實這不是主因,因爲縱觀河北道所屬的節度使,其實他們的勢力中心從來都不是胡華更嚴重的河北道北部,而是河北道南部經濟發達地區。

後來頂頂有名的河朔三鎮,南部有兩個即魏博與成德節度使,北部只有一個范陽節度使!

安史之亂時候,河朔三鎮還沒成名,而安祿山的正式官職則是平盧河東范陽三鎮節度使。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其實實際控制力河北道幾乎全部的勢力,再加上其胡人的出生,還有幽州起家的經歷,那麼他和河北道北方的羈縻州也有着千絲萬縷扯不清的關係。

(核心區和羈縻州)

那麼安史之亂爲何會發生?

如果按照因果論來看,直接誘因是唐玄宗和楊國忠,一個皇權瞎玩,一個相權瞎掰!

原本李林甫在世的時候,其實安祿山安份的和小貓一樣,被壓制的死死的。從沒想過要犯上作亂,由此纔有了李林甫對安祿山的提攜,而且當時的唐玄宗也有意扶持各個地方勢力,將各個節度使實力平衡。

這個微妙的平衡關係,需要的是權術和經營。

在唐玄宗勵精圖治的那數十年,這樣的朝局關係維持的都很好,幾乎沒有叛亂的隱憂。

可是在唐玄宗沉迷享受,在楊國忠執政上位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楊國忠並沒有維持勢力均衡的政治手腕,反而用不斷的告狀促成了安祿山的反心。

原本的安祿山計劃等唐玄宗死後再叛亂,最後被逼的沒辦法只能迅速叛亂。

以上都算是安史之亂的誘因之一,可是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不過是唐朝領土的板塊割裂造成的控制力下降而已。

唐朝的疆域之遼闊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蒙元!因爲疆域太過遼闊纔有在統治區之外,施行羈縻州間接統治的方式出現,纔有了在各個邊疆地區設置節度使制度的出現!

(唐朝節度使)

就目的而論。

第一:可以緩解財政負擔。

第二:可以對邊緣地區施行有效統治。

第三:可以有效的抵禦四邊少數民族的侵擾。

這三個理由,讓唐朝選擇了節度使制度和羈縻州制度。

保證了中央的安穩,也讓地方安穩。

疆域太過遼闊即是唐朝強大的表現,也是唐朝衰弱的開始。

唐朝雖然大,但是經濟中心並沒有後世那麼多,集中於北方地區!

一個是西部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和洛陽,一個是河北道經濟中心也就是幽州與貝州,至於南方地區,當時並沒有後世的繁榮。(冀州清河郡)

長安和洛陽輻射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河北道輻射整個河北還有淮河流域。

兩個經濟中心,都是軍事後勤基地。

歸於中央的佔據了天下經濟的三分之一,而歸屬節度使的河北道則佔據了天下經濟的三分之一,還有那三分之一,零零碎碎分佈於全國各地。

( 必定的反叛

那麼一個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一經濟力量的地區,如果被節度使掌控?

如果有異心?他有不反的理由嗎?

河北道,進可以下淮河抵關中,退可以憑險自守。

無論有沒有安祿山,在這樣的政治制度設置下,都會反,不過早晚而已!

這反叛和安祿山的民族成分關係不大,和唐玄宗的昏聵關係不大,和楊國忠的無能也關係不大。

最大的成因,不過是唐朝太大了,大必生亂,於是施行節度使制度,施行羈縻州制度,最後尾大不掉玩脫了。

唐朝只能說可惜了!換誰在那個位置都必定會反,只不過早晚和主角的問題而已。而這又和經濟政治板塊格局,造成的控制力不足有關。

相關文章